北京通州,一家80平方米的百貨小店24小時營業。打單、揀貨、裝袋、等待外賣員取走……伴隨着櫃檯電腦不斷傳來的新訂單提示音,每天有數百個外賣訂單從這裡送出。
“上個月線上營業額超過了50萬元。5月份疫情雖然最嚴重,但訂單卻增長了3000多單,是平時的1.5倍。”店主周宇表示,“大家不方便出門,需要買個什麼東西,就主要靠外賣。”
實體小店涌進更多線上訂單,消費者的“燃眉之急”更高效解決,線下門店的服務半徑進一步擴大……隨着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紮根於本地零售實體的即時零售新業態,正在點燃實體門店新活力,加速消費市場回暖。
周宇今年30歲,去年和妻子一起從湖南來到北京。雖然此前在湖南老家也開過線下百貨超市,但把店鋪搬到線上銷售還是第一次嘗試。小店“上網”至今,營業額漲了不少。
這並非個例。美團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美團平臺上的超市便利店線上訂單額連續保持約70%的增速。
回想小店剛開時,一天只有幾個線上訂單,周宇摸索了很久才走上正軌。但沒想到新一輪疫情來了,線下客流減少許多。小店能在疫情期間靠着外賣迎來訂單暴漲,讓周宇又驚又喜,也讓他切實感受到了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變遷。
針對即時零售的定義,招商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即時零售是線下就近配送,一小時內快速送達的零售模式,主要爲用戶提供“快”和便利的價值。這意味着,即時零售主要連接本地居民和實體商戶門店,服務本地供給。
外賣訂單增長的背後,回彈的不僅是本地消費活力,更是實體小店的信心。“在後臺能看到,不少消費者已經在線上復購了幾十次。”儘管素未謀面,周宇卻覺得和周邊的消費者已是老熟人。
來來往往的外賣小哥,成了百貨店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即時配送的本地履約體系,讓消費需求和實體小店的供給得以有效連接。周宇堅信,需求在、市場就在,未來,他打算繼續主打“日用百貨”這個品類,慢慢把小店做得更好、更大。
30分鐘即時訂單依靠本地供給,寵物用品也“急用”
依託即時零售的新業態,周宇的小店能在30分鐘內,滿足周邊居民的日用百貨需求。2600公里外的昆明,蒙開森的小店則爲居民的“萌寵”們開通了快捷的線上消費通道。
1992年出生的蒙開森,曾是當地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醫生。5年前,觀察到寵物行業發展迅猛,加上自己從小就喜歡小動物,他便決定辭職創業開寵物店。
“曾有顧客深夜11點打來電話,寧願加錢也要在當晚買到貓砂,特別急。”蒙開森說,寵物和人一樣,也有即時需求。上半年雲南疫情反覆,遠距離的物流部分受阻,沒囤夠寵物用品的消費者便找上了本地的寵物門店。
根據美團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平臺貓砂訂單量增速達66%,其中,昆明是全國貓砂外賣訂單量增速排第三的城市,同比增速高達279%,僅次於上海和蘇州。
對於這類即時性的緊急消費需求,速度成了關鍵要素,時效長的遠距離物流通常“難解近渴”。而本地實體門店的貨源,依託即時配送物流體系,恰好可以補足空白。
服務周邊客戶的即時零售需求,也成爲了線下小店抗疫復甦的有效方式。受疫情影響,實體門店的線下客流也並不穩定,而在蒙開森將寵物店服務搬到線上以後,短短2個月,線上月銷量從40單猛漲到500單,店的整體營業額更是翻了一番。
“線上平臺成了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心。”下一步,蒙開森計劃開一家新店,優先考慮配送的便利性,使門店能更快、更即時地響應訂單,提升運營效率。
成熟的本地生活圈孕育即時零售等新模式
成都錦江區,一處最不起眼的居民區旁,老林夫妻倆的雜貨店已經開了12年。面積只有20多個平方,卻擺滿了2000多個商品,承載了周邊5公里範圍居民區、寫字樓的所有日用品需求。
“不是隻有吃的可以做線上。”開店多年,線下客流基本都是老熟人,老林一直髮愁銷售額怎麼能做出點突破。自從轉到線上,小小雜貨店做出了大生意。
像老林這樣開在居民區的雜貨店,輻射的範圍十分有限,線上即時零售有效擴大了實體小店的服務半徑。老林表示,“線下一般就是一兩公里的人過來買。線上的範圍就大多了,甚至五湖四海過來旅遊的人也可能點個訂單。”
根據線上零售的需求特點,老林不斷對提升選品的精準度。比如爲了覆蓋店鋪周圍的寫字樓,特地補充了鍵盤等辦公用品,以滿足上班族的即時零售需求。
充足的貨品,結合即時配送的履約體系,老林這小小的雜貨店成了方圓5公里有名的“小超市”。目前老林的雜貨店不僅是所在商圈的品類第一,更是成都地區日用百貨五金品類的銷量前三名。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中提到,要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促進新型消費,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擴大升級信息消費,培育壯大消費新業態。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事關保障和改善民生。
遍及社會生產生活各個角落的實體小店,是民生經濟的毛細血管。近年來,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區域零售生態日漸豐富,社區便利店等多種實體店鋪構成了本地生活圈。
實體小店裡響起的一聲聲外賣提示音背後,是實體門店與外賣小哥同舟共濟謀生活的寫照,他們代表着的即時零售新業態,也成爲凸顯中國經濟韌性的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