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漁業糾紛釀成軍事衝突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中國籍三無漁船與我海巡碰撞翻覆造成傷亡,對於處於冰點的兩岸關係,無疑是雪上加霜。本應基於人道與善意進行溝通與處理,在海巡署一開始強調中國漁船「跨界」捕魚,並高速蛇行,造成兩船碰撞後對方船員落海。且因案發後我方缺乏相關蒐證影片,造成各說各話的局面,亦引發對岸重申「金廈禁止限制水域不存在」的聲明。

此次我海巡船艦與中國漁船碰撞,基於法制規範,應出具相關影帶證據。但海巡官員聲稱因漁船搖晃,且短時間無法持器材蒐證,此在法理上於法無據。其次,政府在第一時間,並沒有與對岸進行有效溝通,並試圖推卸責任給中國籍三無漁船的逃逸。非但間接造成事態嚴重,未來若類似漁業糾紛與衝突,很有可能上升至軍事衝突。

根據研究指出,1993年至2010年之間,約11%的「國家軍事衝突」涉及漁業、漁民或漁船。簡言之,漁業衝突逐漸成爲軍事衝突的發生主因。其因果關係不外乎,漁民基於國內市場之需要,必須擴大現行轄下的捕魚權與漁場,來符合國內經濟利益。然而,許多魚類具有洄游性,而其遷徙模式並不會考慮人類對於領土劃界的主張。因此,當漁民在追求捕撈魚羣時,常會越過領土邊界,進入其他主權國家的水域,造成相關的漁業糾紛與衝突。

此次事件引發兩個效應,首先,對岸聲稱「金廈禁止限制水域不存在」,打破自民國81年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劃設的互相尊重與管控區域。其二,陸方在事件發生數天後,強制臨檢我觀光船;而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則聲稱「可依照標準程序不停留或是轉彎避開,並第一時間通報海巡人員馳援。」這些都是兩岸在缺乏善意溝通與相關政策配套下,所展現的後果。

試想,賴政府上臺後,若有類似的漁船碰撞或任何擦槍走火事件再度發生,是否會引發兩岸更進一步的海上軍事對峙或事端,此皆不無可能。

管碧玲在事後不斷重申政府將以「善意」做爲最高指導原則,希望降低兩岸緊張氛圍。然而,目前兩岸因爲相互對抗,進入所謂「敵意螺旋」後,未來任何擦槍走火事件,皆有可能上升至軍事衝突。特別在領土與領海議題上,相關「領土聲索」或「領土劃界」議題,在學理上皆是引發衝突或戰爭的關鍵因素。我方在日後處理類似議題,必須做到對於資訊的公開透明,事實證據的有效掌握,並儘可能透過有效溝通管道,降低兩岸人民的誤解與敵意。

畢竟,今天的金廈水域與南海議題,若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將兩岸帶入戰爭的邊緣。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