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藍碳封存力抗氣候變遷 太平洋藍碳高峰會聚焦碳匯交易

國立中山大學9日舉辦「太平洋藍碳高峰會」,6個太平洋邦交島嶼國家駐臺大使與代表共襄盛舉,會中聚焦深海藍碳應用在碳匯交易的重要性。(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9日舉辦「太平洋藍碳高峰會」,臺灣6個太平洋邦交島嶼國家駐臺大使與代表共襄盛舉,會中聚焦深海藍碳可封存二氧化碳數百年、緩解氣候變遷的效益。未來深海碳封存可能作爲碳信用抵銷海洋國家碳排放,甚至進行碳信用交易買賣,對臺灣與島嶼邦交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碳匯,潛力無窮。

高峰會彙集6國駐臺大使與代表,包括帛琉共和國大使館全權大使歐儒侃(H.E. Ambassador David Adams Orrukem)、帛琉共和國大使館親善大使蔡佳儒、海地共和國大使館全權大使潘恩(H.E. Ambassador Roudy Stanley Penn)、諾魯共和國大使館全權大使凱法斯(H.E. Ambassador Jarden Kephas)及吐瓦魯國大使館全權大使潘恩鈕(H.E. Ambassador Bikenibeu Paeniu),巴布亞紐幾內亞駐臺商務代表處代表康德銘(Representative Mr. Tommy Kambu Kunji)、史瓦帝尼王國大使館代表處秘書、外交部南部辦事處處長沈正宗及副處長劉昶成皆前來共襄盛舉。

高峰會針對藍碳測量方法、技術運用及碳交易估價等策略做了多方面的探討,中山大學副校長郭志文指出,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下,海平面上升對島嶼國家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威脅。2050 年淨零碳排也已成爲全球努力減緩氣候暖化的目標。

海洋科學學院院長洪慶章介紹臺灣碳排放量和深海藍碳測量方法,再估算目前臺灣領海和經濟海域藍碳碳彙總量。海科系副教授黃蔚人則分享航中二氧化碳分壓測量在研究船上的應用處理。

洪慶章表示,目前雖因深海藍碳尚停留在計價階段,臺灣無權進入聯合國討論深海藍碳交易,但多個邦交國擁有廣大經濟海域,可透過他們發聲,闡述深海藍碳交易的重要性。

斯里蘭卡魯胡納大學漁業和水產養殖系講師魏奇(Sanjaya Weerakkody)以斯里蘭卡爲例,介紹濱海生態系統對印度洋藍碳的貢獻。帛琉代表艾博內(Vicente G. Abedneko)運用中山大學測量西太平洋的深海藍碳碳匯,粗略估算太平洋國家專屬經濟海域藍碳碳匯潛力,並進行碳交易估價。

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商隱以臺灣的海草覆育出發,談當前趨勢與未來展望目標。身兼新海研3號總幹事的黃蔚人,與新海研3號貴重儀器中心三位技術員翁立南、邵煥傑及江秉峵,共同說明如何在研究船上布放沉積物收集器串列和操作量測海洋藍碳碳匯的配件與儀器。

與會者透過交流,瞭解島嶼國家專屬經濟海域碳匯的重要性,以及藍碳交易的應用。高峰會也促成中山海科院長洪慶章、國際金融研究學院院長董瑞斌,以及海軍軍官學校應用科學系系主任施詠嚴於明年至帛琉進行現地勘查交流,尋求未來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