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童獲移植重獲新生 北榮:長期洗腎影響孩童發育

北榮目前已完成6例困難兒童大愛腎臟移植手術,今年3月更開設兒童腎臟移植特別門診。(陳人齊攝)

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左),與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共同完成這項困難手術。(陳人齊攝)

許小妹母親講述女童病情。(陳人齊攝)

3歲許小妹罹患罕見隱性遺傳腎臟疾病,僅有86公分、11.5公斤的身材,比同齡孩童矮了10公分。但今年1月幸運獲大愛捐贈,在臺北榮總兒童腎臟移植團隊的努力下重獲新生。醫師指出,腎臟移植是末期腎臟病童的最好治療方式,呼籲家長留意孩童的生長狀況,以把握移植黃金時間。

北榮自109年8月起已完成6例困難兒童及青少年的大愛腎臟移植,幫助病童脫離終生洗腎之苦,其中18歲以前接受移植的比例高達100%,整體病人受移植比率也達57.1%,考量慢性腎病對病童的身心影響,今年3月開設兒童腎臟移植特別門診,提供腎臟移植病童的全方位醫療照護。

北榮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指出,許小妹因罹患多囊腎的罕見疾病,自2歲起接受常規腹膜透析治療,是國內罕見如此年幼接受腹膜透析的穩定病例,雖然今年1月獲14歲女童的大愛捐贈,但因腎臟大小已是成年人尺寸,如何移植到許小妹體內成了最大挑戰。

爲順利完成移植,北榮團隊精密計算許小妹的腹腔3D容積,發現原本的腎臟已出現嚴重囊泡變化,必須先摘除右腎已爭取更多空間來接受成人腎臟,其中許小妹的腹腔總長度爲20公分,但囊泡化腎臟長軸爲7公分,如要植入長寬高爲12x6x5公分的成人腎臟,難度相當高。

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表示,由於病童太過嬌小,光是在麻醉過程就花了2小時,團隊採取正中切開20公分傷口進入腹腔,再將腹腔右側的肝臟、十二指腸及右側大腸遊離至左側,再接着切除右腎臟,最後將捐贈腎臟吻合血管於許小妹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輸尿管則是用許小妹右側輸尿管原地重建。

手術完成後,新移植的腎臟立即發揮功能,術後第二天腎功能即恢復正常,蔡昕霖說,許小妹復原狀況良好,目前已不再需要任何透析治療,並在幾天後康復出院。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顯示,國內僅有22位病童及青少年在等候腎臟移植,但每年小於20歲的新增透析案例卻多達20至40人,代表接受透析治療的人數遠大於願意接受腎臟移植者。

張瑞文提醒,腎臟病童如未接受腎臟移植,身高、體重、智力發育都會受到影響,且末期腎病易產生高血壓、心臟血管、貧血、代謝症候羣等併發症危及性命,因此沒有孩子應長期接受透析治療。

而我國2005至2021年間除了4名12歲以下病童接受6歲以下大愛捐贈腎臟,其餘皆植入成人病患,突顯國內器官移植分配不均問題。蔡昕霖呼籲,建議可參考美國Share-35的作法,讓35歲以下捐贈者優先供應18歲以下等候者,增加兒童及青少年器官移植的機會與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