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講述脫貧致富故事

圖片自上而下分別爲電影《十八洞村》《秀美人生》《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海報。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從當代中國獲取思想和文化資源,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新願景,扶貧題材電影繼承中國電影的敘事傳統,延續現實主義影像風格,爲主旋律電影創作積累新的經驗

經過持續奮鬥,現行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一重大勝利凝聚了千千萬萬人的努力,也譜寫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近年來,電影人的目光聚焦這一歷史進程,一批扶貧題材電影與觀衆見面。

有的影片以黨的基層幹部主人公,講述基層幹部在黨的號召下展開扶貧工作,與父老鄉親共同發展鄉村經濟建設新時代新農村的故事,如影片《幸福快車》《又是一年三月三》《三年》。有的改編自真人真事,以在脫貧攻堅戰中起到帶頭作用先進個人爲主人公,着力表現和歌頌他們爲國爲民的奉獻精神和敢爲人先的時代勇氣,如影片《十八洞村》《南哥》《李保國》。有的以大學生村官和返鄉青年爲主人公,以其在扶貧工作和鄉村建設中的“成長”故事,表現新時代年輕人面貌和時代擔當,如影片《愛在湘西》《一戀之差》《秀美人生》。

這些影片從當代中國獲取思想和文化資源,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新願景,繼承了中國電影的敘事傳統,延續着現實主義的影像風格,爲主旋律電影創作積累了新的經驗。

講述奔向小康的新農村故事

在故事結構上,近年來的扶貧題材影片選擇了較爲樸實的形式。它們大多通過簡明生動的影像敘事,表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政策,表明脫貧攻堅帶來的歷史性變化,使廣大觀衆在思想和情感取得更強烈的認同。很多故事展現了中國農村脫貧致富的偉大進程和歷史成就,以偏遠的貧困鄉村的巨大變遷來印證國家戰略。

如影片《三年》生動細緻地講述了黨的基層幹部在西嶺村駐村幫扶,發展經濟,掃黑除惡,在三年裡使得該村舊貌換新顏,改變貧困面貌的故事。一些影片特別關注到,在城裡學習、生活、工作的年輕人重新回到農村,他們作爲村官或返鄉創業者,用新觀念新技術爲鄉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影片《一點就到家》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該片通過三個年輕人的創業故事,展現了年輕人的互聯網思維、農業生產的創新嘗試和新經營理念爲傳統農村農業帶來的改變,洋溢着鮮明的時代氣息

這些影片大多將重點落在經濟建設,強調新技術在脫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影片《李保國》就講述了河北農業大學的老師李保國,帶領崗底村民因地制宜發展蘋果種植,教授科學的種植技術,打造本地品牌,從而幫助該村摘掉“貧困村”帽子的故事。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受到很多創作者的關注。

爲貼近觀衆,影片大多延續並發展了英模題材電影的敘事傳統,講述小人物的大情懷,描寫普通人的優秀時代品格,講求以情動人。《愛在湘西》表現了年輕村官田野在美麗苗寨收穫的工作上的成就感和個人情感上的幸福感。取材自真人真事的《秀美人生》,以對主人公黃文秀內心情感的細膩描摹,爲我們傳遞出當代年輕人熱愛故土心繫百姓的精神和擔當。

塑造新農民的美好形象

相較之前的農村題材主旋律影片,這些影片在塑造新時代新農民形象和新農村面貌上更具當代氣息。

它們大多追求真實,着力塑造有志氣、有毅力、拼搏肯幹、獻身家鄉建設的農民形象,強調他們作爲勞動者所具有的勤勞、善良等品質。代表性人物是影片《十八洞村》的主人公楊英俊。作爲退伍軍人的他,對土地懷有深情,勤懇勞作,不願被認定爲貧困戶。可貴的是,影片沒有簡單地將他作爲模範人物來描寫,而是真實可信地呈現了一箇中國農民在扶貧政策下的心態變化,強調他身上體現出的樂觀不屈、敢幹苦幹的“愚公”精神。

描繪蓬勃開展的農業建設的農村新面貌,也是創作者的普遍追求。這一新農村建設的圖景,在影片《十八洞村》中楊英俊帶領衆人填土造田的當代“愚公移山”場景中典型地體現出來。寓言“愚公移山”體現出的艱苦奮鬥價值觀,在當前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即發揚不畏艱難的實幹精神,投入到新時代的建設事業中。而且,現在更講究採用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巧幹”,而不僅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幹”。也因如此,這些影片的結尾大多不是脫貧工作的“完成時”,而是“正在進行時”,藉助影像語彙將全民小康、國家富強的美好圖景充分展現開來。那既是一份莊嚴的承諾,也是奮鬥和前行的動力。

繼承現實主義和喜劇敘事傳統

扶貧題材電影以“講好中國故事”爲目標,在影像風格上繼承着當代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喜劇敘事的傳統。

這裡所說的現實主義,更多強調文藝作品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結合。它們一方面強調對農民生活和農村面貌的真實反映,一方面也以鄉村的變化說明這一時代任務的必要性、目的性。如影片《十八洞村》在展現苗族村落迷人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貌的同時,直面村中切實存在的問題,如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農村看病難、娶妻難等,以及扶貧工作遇到的困難,較爲真實地反映了村民在面對扶貧政策時的不同心態。而之後,扶貧工作的開展則解決了問題,它將改善村民的生活,也將改變“十八洞村”的貧窮面貌。與當前以農村爲敘事背景的商業片相比,扶貧題材影片顯然繼承着中國電影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有着對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態和脫貧致富心理的深切觀照

在影像風格上,這類影片帶有鮮明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色彩,這使得部分影片以喜劇的樣式呈現出來。它們有些屬於輕喜劇範疇,因循中國“勸善規過”的敘事傳統。《幸福快車》中嗜賭成性的白墩墩、《十八洞村》中整日無所事事的楊懶,因懶致貧,因貧致困,但在他人的教育和幫助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悔悟改正,明白“勤勞致富”的道理。有些則意在歌頌現實中的新人、新事以及新的道德品質。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中的《回鄉之路》一段,在詼諧的小品故事中讚揚了爲家鄉治沙的喬樹林。影片《一點就到家》在青春片的類型下,以輕鬆幽默的語調,讚揚着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新致富理念和敢想敢拼敢幹、心繫故土的時代品質,並描繪出互聯網大潮下農村建設的大好圖景。

總之,近年來的扶貧題材電影,以生動的中國故事開拓了主旋律電影的新領域,推進着新時代中國電影學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