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李淑楨/這十二堂好好說話的課

這十二堂好好說話的課。圖/韋帆

會好好說話嗎?有好好說話嗎?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在說話,但,我們有把握自己有好好說話、說出來的話有表達出自己的真誠,同時又胸懷慈悲與包容嗎?

手機時代的來臨,每天都要面對很多訊息。這陣子我問了很多人,還沒有一個人告訴我,自身沒有因爲訊息的書寫不當而造成誤會的;反而是因爲書寫不當,造成爭吵、懷疑、疙瘩的比比皆是。如何減緩這些錯誤,便是這三年開設「口語表達與書寫工作坊」的目的。

上一期的課程,爲便利身障學員,採取只有首堂及結業爲實體、其餘爲線上課程的方式。最後一堂課,許多來自中南部的同學,即使乘坐輪椅,仍帶着大大小小的伴手禮來與老師、同學共享;而在地的臺北同學們,也準備了熱食與水果,招待遠道而來的同學。

憶及三個月前的第一堂實體課,衆人生澀地自我介紹、互相認識,沒想到結業式上衆人有如久別重逢、甚至像「牛郎織女」相會般激動,線上課程能促成這麼深的情感交流,着實始料未及。

結業式的尾聲,學員們一一述說自己的收穫與感謝。其中一位戴着呼吸器、從苗栗前來的學員,因爲課程中朗讀作業的練習,肺活量變大了,進行結業發表時竟能取下呼吸器,完整地說完三十秒的感想。另一位坐輪椅的高雄學員,上臺時侃侃而談、收放自如,與第一堂課羞澀不安的模樣判若兩人。

十二位同學中,唯一的一位非身障學生,徵求了老師們的允許,延長了發表的時間。她事先準備了草稿,洋洋灑灑地說出這段期間從身障同學的身上學到的勇氣與積極,課程中充滿彈性與生活化的作業亦讓她深受啓發;儘管任職於忙碌的電子業,她卻捨不得缺席任何一堂課。聽完學員的分享,我突然覺得自己像農夫,每一位學員則像一顆果實。他們經歷了風霜、雨露和豔陽,最終結成了獨到滋味。

中場休息時間,有位從南部陪着學員來到臺北的母親,前來表達感謝。只見她眼中閃爍着淚光,瘦小的身軀顯露出長年對身障子女的擔憂與疲勞,小心翼翼的姿態亦訴說着弱勢者過於謙卑的卑微。她的用字是那麼簡單,但她的話語,卻如巨人腳印深深烙上我的靈魂,成爲一個驕傲的印記。這一刻,我也像是一位母親,看着學生的成長與歡喜,心中充滿了恬靜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