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週期短留存率低 手機APP究竟得了什麼病?

近日,艾媒諮詢的分析師指出,“APP的生命週期平均只有十個月,85%的用戶會在1個月內將其下載的應用程序從手機中刪除,而到了5個月後,這些應用程序的留存率僅有5%。”對於留存率低的原因,一家移動互聯網企業的高管表示,“一般來說,一個APP有其獨有且相當固定的生命週期。造成目前生命週期短的主要原因是,同質化競爭嚴重,以及一些APP缺乏有效運營,最終導致用戶流失。”

同質競爭

由於開發門檻較低,加上整個APP市場已趨於飽和,因此市場上同質化應用氾濫。而出現同質化的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目前很多APP開發時,定位不不清晰、需求錯亂,可歸納爲以下幾種“病症”。

論壇病:一些老的APP創業者因爲經歷過BBS時代,所以從一開始就沒弄清楚社交和社區的區別在哪裡。

小衆病:現在的市場大家都講小而美,但小而美絕對不是簡單的小衆。

西化病:國外什麼火了,國內創業者就做什麼。其實國外的很多產品可能根本不適應中國。分析需求而非照搬玩法套路,找到套路背後所對應的新一代年輕人未被滿足的需求,用本地化的新玩法去滿足,纔是制勝之道。

一招鮮病:很多產品一上來的點子真的很不錯,可是缺乏持續的創新迭代能力,過早地把資源投入戰術運營上,而不是戰略層面產品的打磨上,“這是火一把就死者”的通病。

運營不當

除了同質競爭導致開發者定位不清晰、需求錯亂外,開發者自身的內部原因也是導致APP生命週期短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APP開發者只注重開發,但對上線後如何經營用戶,提高存留率等,顯得非常茫然。又比如在運營層面,開發者需要更多的使用統計分析、消息推送、用戶反饋等工具,來實現更精細化的用戶營銷以及對創業團隊進行精細化管理。葉謙就表示,開發者需要持續滿足用戶的需求,並注重基於數據的運營。“因爲用戶的興趣點在不斷遷移,這對開發者來說,既是考驗,也是機遇。”

現實卻是,目前,多數創業團隊難做到上述要求,且在運營、管理、營銷呈現出以下“病竈”。

宣傳病:去看看Appstore,多少宣傳文案讓消費者看得心裡直癢癢,但下載後多數消費者會很失望,宣傳過度導致大幅度擡高了用戶預期,一旦體驗跟不上,即便是已經很不錯的產品,也難免遭到厭棄。

高成本病:消費者參與一些APP的成本太高。例如,消費者如果要在一款APP裡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必須拍一段視頻或者錄一段聲音或者走到某個地方,累死了累死了。

轉移成本病:有的產品,做得已經很用心、很好了,但因爲產品對應的需求可能已經被某個競品充分滿足了,導致用戶的轉移成本太高。

貿然入行病:社交類APP死亡率最高。社交產品實際上門檻不在於想法或產品,而在於運營,這裡比的是創業者對用戶的理解、對資源的把控力,以及跟平臺共舞、從平臺獲取用戶的能力,話題製造的公關能力,融資能力。社交APP領域進入了太多搞不清楚狀況的創業者,死亡率最高也正常。

信息過載病:很多社交類APP,用戶剛進入時的體驗真的沒話說,可往往就在用戶數快速激增後,這類APP不行了,陷入了信息過載的汪洋,漸漸被用戶拋棄。

缺融資能力病:自身很難有造血能力,又想拼命燒錢把用戶量做大,這需要投資人來大量輸血,所以融資能力和時機就決定了很多APP的生死。錯過融資時機有時候很要命。

APP創業者“手頭緊”:刷榜推廣增加成本

對於APP創業者來說,要想獲取用戶,推廣是繞不過去的檻。目前APP推廣成本相當高,大部分創業者開發的APP由於拿不出更多的推廣費用在應用商店佔據一個較好的榜單位與推薦位,最終導致無法獲得很好曝光而無人問津,隨即在APP的汪洋大海中沉寂。此外則是APP在推廣中所遇的各種行業弊端,例如業內公開的秘密——“刷榜”,成爲制約創業者發展的又一個絆腳石,一定程度上成爲APP高死亡率的推手。

據瞭解,目前,由於應用商店中的榜單位置非常緊缺,一些APP爲了獲得較好的曝光和展示,會僱傭“水軍”和刷榜公司通過大量重複性勞動,例如評論、下載、留存等來獲得排名和資源,並維持一個看上去很好的運營狀態。在移動互聯網圈子裡,尤其是以現金流巨大的遊戲APP,刷榜幾乎成了標配。

有業內人士指出,“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創業者都在刷榜。一些遊戲公司甚至會投資一些刷榜公司專門爲自己的遊戲刷榜。”

更值得注意的是,刷榜情況主要集中在蘋果商店,安卓的儘管也有不少,但沒有蘋果商店的嚴重。

對此,​​業內人士解釋稱,主要是因爲蘋果沒有對外合作的通道,國內的安卓渠道,資源位可以通過商務合作購買,換句話說肯花錢就行,但蘋果商店的應用排名,大都是根據蘋果內部非常嚴格的算法進行排位,以及編輯挑選的精品應用,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客觀和公正,但也由於這個原因,蘋果商店成了刷榜重災區。

由此來看,無論是商務合作購買資源位,還是進行“刷榜”都需要一定投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PP開發者的成本,對於大公司而言,刷榜等所花的投入可能屬於“小錢”,但對於剛剛開始創業的開發者來說則是很大一筆開支。

此外,創業APP在面對渠道商時也處於一種不對稱的地位,就像上述創業者所說的那樣,面對強勢渠道,他們只能“抓狂”。因爲渠道憑藉其用戶優勢,已在移動互聯網生態圈中建立了非常穩固的地位,一些強勢的一線應用商店渠道,分成比例從5:5到7:3,強勢程度可見一斑。這也可從另一個側面看出APP在推廣上需要付出的成本較高。

據瞭解,一般定義的渠道指的是應用商店,按照系統類型可分爲安卓商店和蘋果商店,由於蘋果系統封閉性,用戶只能從Apple store下載應用,安卓系統雖可以通過谷歌官方應用商店google play下載應用,但由於google play在我國無法使用,使得第三方應用商店快速崛起。

李衛傑表示,由於目前安卓渠道可以分爲三種,第一類是傳統的第三方軟件商店;第二類是超級APP,也就是APP內部進行APP分發、置換,比如積分牆;第三類是線下廠商手機進行預裝。 目前,國內應用商店的日分發量達到3.6億。這些大型應用分發市場佔據了國內80%以上的分發份額,APP開發者如果想要獲得用戶,向這些不同的渠道商上傳應用並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流量就成了不二選擇。

APP創業窗口短期 3個月難立足即死亡

目前,我國已是擁有智能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因此無數的創業者正在涌入APP開發領域。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有些APP還沒研發出來就胎死腹中,有些出生即是死亡,更多的雖仍在應用市場上,卻早已無人問津。據艾瑞發佈的報告顯示,國內APP的生命週期平均只有十個月,應用程序的留存率僅有5%。APP涌現死亡潮,是否給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直接潑了一盆冷水?在APP死亡潮的背後,又有哪些推手?

近年來,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崛起,以及成本和行業門檻較低,並且剛起步和國外差距不大,再加上獵豹,陌陌等移動互聯網公司成功上市的示範效應,APP開發成爲當下流行的創業方向。

推廣難帶來焦慮

據瞭解,一般來說,APP的開發可以分爲前期研發、正式上線、渠道推廣、產品運營等幾個過程,中間還包括內部測試,版本迭代等。產品研發完成後,工作纔剛開始,開發者需要在不同的渠道進行推廣,接入各種SDK,積累初始用戶,並根據實際的運營情況進行修改和調整。

就APP而言,用戶和流量是最能衡量APP好壞的重要標準,對於一些不缺錢的企業,可以靠砸錢來購買用戶和流量,但對於創業團隊來說,靠這一方式來推廣的難度非常大。“我們主要是通過地推和垂直平臺,如論壇、貼吧、體育媒體等進行產品推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是體育類的社交產品,相對於打車、團購APP,目標用戶更精準,因此其產品在前期推廣時,更多是通過特定人羣以及口碑效益進行傳播。

不過相對於社交類APP來說,50萬的註冊用戶不夠,該業內人士春國表示,A輪融資的錢除了提高產品研發外,將會更多的用在促使用戶增長上。

在浩如煙海的APP中,“小步快跑”是最好的辦法,速度稍有懈怠,很可能被直接宣佈死亡。友盟副總裁葉謙表示,“留給APP的窗口期其實很短,如果在3個月沒有把第一版做出來,那麼就很難在市場上立足。”

的確,創業者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萬丈深淵。“新產品中支付系統出現問題,就需要趕緊補救,但蘋果這類企業的的審覈流程最少需要7天,多則幾個星期,而且開發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和蘋果官方進行溝通,所消耗的時間也就更長,曾遇到過光溝通就花了1個月的情況,那時候整個團隊都抓狂了。”一位創業者如此描述自己的遭遇,“這個時候,只能告訴自己,要冷靜,不能着急,因爲着急也沒有用。”

來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