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友誼與差異的力量

書中以作者第一人稱、「半回憶錄式」敘事鋪陳,探索人類生活中可能引燃衝突牽動交流的日常現象決策機制。(示意圖/shutterstock)

作者於八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ASD),二十六歲時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種獨異狀態,意味着她不太可能過一般社羣生活、與「人類這種生物」和諧共處,因而四處碰壁,動輒掀翻周身親友同儕的常人世界,於是她天真地詢問母親是否有一本「人類使用說明書」可按圖索驥,導出解方。答案是沒有。成人之後,她有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終於尋得開啓自我封閉天地的專業之鑰,以她最熟悉的科學語言,拆解繁複晦澀的身心機制與社會儀俗,迴歸並肯定自身的特異性,釐清了「如何當一個人」的最終意義。本書以作者的第一人稱、「半回憶錄式」敘事鋪陳,探索人類生活中可能引燃衝突、牽動交流的日常現象或決策機制,例如:

- 決定,以及我們如何做出決定

- 衝突,以及我們如何避免衝突

關係,以及我們如何建立關係

禮儀,以及我們如何遵守禮儀

本書以罕見、原創的「心理回憶錄/圖解分析/科學入門知識介紹」多合一形式,追問身心地帶令人費解的常軌脫逸或糾結景象,搭配作者親繪、深入淺出的二十餘幅「手寫風」圖表,溫暖包容的心靈精神觀與廣納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學的基礎科學世界觀和諧共振,交織出這本幽默有餘、嚴謹有度的「人類心智現象解說指南」——原來生活決策有分「箱型思維」與「樹狀思維」?人人個性有別,都是「蛋白質」搞的鬼?宇宙萬物註定失序,清掃房間只是違逆「熱力學」的徒然之舉?「一見如故」或「平行時空」,都是「波長」不同步的問題,振幅各異,絕不可能搖擺共舞;人與人憑靠「化學鍵」牽連相依,自然界「四大作用力」也在其間吸斥生克。「人我」化成,其來有自,這本新世代天才學者的得獎大作,將領你踏上「與人同相」之路⋯⋯。

【精彩書摘

說我從來都沒融入學校生活,可能有些輕描淡寫了。

可能是因爲我有個專屬的大人導師,每堂課都坐在我旁邊,可能是因爲老師說了個詞嚇到我,我就很容易情緒崩潰,可能是因爲我的神經會不自主抽動。我也無法想像,我對超大一管抗菌藥膏的癖好,能對這狀況有什麼幫助。

從太多方面來看,我都與同學格格不入。有多少學童像我一樣需要開除人?(我十歲時,來幫忙的新人有教我難以忍受的口臭。)

由於小孩子最喜歡的莫過於攻擊外人,通常會變成開放狩獵本人的季節。「你是瘋子。」「她是外星來的。」「你應該要住在動物園。」(我個人最喜歡動物園那句。)

聽起來好過分啊,你大概會這麼想。從某些角度來看,我想,是真的很過分。我一開始明白那些刻毒言語與圈內笑話後(因爲我通常得花好幾個小時纔會真的理解那些言語爲什麼惡意滿滿),會把頭埋進棉被,號啕大哭,伴着耳鳴,在柔軟安靜的被套之內,熱騰騰的血打進雙頰,直到臉龐髒兮兮,頭髮 黏答答。

但從某種關鍵而獨到的角度來看,這樣反而很棒。因爲,所有把我從遊樂場社交圈擠掉的事情,也賦予我一組其他人都沒有的鎧甲。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體認到這點,但這種差異其實替我裝備了極大優勢。我對同儕壓力免疫,不像這星球上許許多多神經典型的青少年(相信我,我很努力不讓自己免疫)。

可不是因爲我情操高尚或判斷力優越,我並不是反社會現狀,只是沒辦法理解。不過我對參與羣衆的沒興趣,卻讓我得以自由觀察羣衆的節奏;我的觀察可是非常仔細。午休時間,我會坐在遊樂場一旁高地的長凳上,觀察不同的小圈圈小衆文化,有摩肩接踵完一場足球賽的那羣,有老是盈滿尖叫聲、 笑鬧聲、忙轉個不停的那羣,還有在邊緣遊晃的兩三人小羣,從我高高的座位處,可以看到遊樂場上各族羣的生態系統。

眼前所見卻教我疑惑。太多矛盾之處了,尤其是個人的性格與團體的互動。爲什麼人會因爲身旁的人或特定的情境,行爲舉止就格外不同?爲什麼我看見的是男孩受到社交圈平均值的吸引,模仿彼此行爲,連小細節如聲調、髮膠的量都趨向一致?如果你曾疑惑爲什麼某個朋友與新朋友互動時,舉止突然不太一樣,我的感受,你也能體會:你以爲自己認識的人卻突然開始假扮成另一個人,真難懂。

這些隱而不現、違反直覺的社會連結,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我可以透視看似隱形的友誼貨幣交易正在進行,而且與那人原本的個性並不對稱:他們正在改變外觀與行爲的特點,僅是爲了模仿那些想打好關係的新朋友。但我無法理解爲什麼、也無法明白什麼逼使人放棄某一部分的自己,只爲了加入社會上的團體。我觀察的那些人如果成爲社羣動物,並不會讓他們做自己,其實是磨損了自己的獨特個性與喜好。

僅透過觀察人羣,沒辦法讓我真的爲人類行爲建構模型,資料太多了,我無法適當掌握。不過,後來有了重大突破,但不是在遊樂場,也不是在實驗室埋首研究,而是某個週末,在交誼廳觀賞足球賽。

我沒那麼仔細注意球賽,倒是花較多心思觀察球員。有些 球員不停溝通,互相吼叫,打成一片,有些則待在負責位置,只專注於分內之事。有些球員一直在球場內到處奔跑,有些大部分都守在分配到的固定區域。這是一支足球隊,但集結了形形色色的個體,隨時迴應變化多端的狀況,大家都帶着自己的技能、個性、觀點,爲這羣體貢獻一己。不僅是二十二個人踢着一顆足球,在球場上四處移動,更是人類行爲的實驗;實驗儘管有其侷限,卻足以獲致實用的結論,比起任何在試管內設計的實驗還有意義得多。

我雙眼睜大,樂不可支,頓悟了箇中真諦:這種互動行爲事實上正足以爲人類行爲建立模型。我倏地起身,幾乎是狂吼:「他們就跟蛋白質一樣!」Eureka!我感覺自己剛剛踢進了制勝的一球,但其他人看起來不像滿心歡喜地準備好包圍住我。茫然不解、憂慮不安的臉龐轉過來,回瞪着我。「小蜜,好好看比賽。」

興許爲生平首度,從我可理解的透鏡來觀看人類行爲。足球隊員各司其職,這種非比尋常的模式讓我聯想到蛋白質分子合作如此有效,得以維持身體運作正常。

蛋白質也是其中一種最具學院風格的分子,因此是我們體內重要的分子。蛋白質各有各的角色,協助身體解讀內外的變化,傳遞訊息,最後決定行動。我們的身體之所以能運作,很大程度是因爲蛋白質知道自己的角色,尊重同儕的工作,謹守本分。蛋白質團隊合作,但完全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能力,活力四射,界線卻分明,在團體中凸顯個體特色。我們擘畫人事與人際互動時,可將蛋白質視爲新的模範生,依樣效法。蛋白質並無異於人類,會依據情勢迴應,傳遞資訊,做出決策,接着付諸實踐;蛋白質卻又異於人類,是秉着本能互相合作,不會讓私人衝突、私人問題或辦公室政治阻礙工作進行,而且並不是讓自己「合羣」,融入環境,而是順性而爲,善用彼此截然不同的化學作用:接受相異的「類型」,相輔相成。

蛋白質的團隊合作模式,是將差異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不是一味壓抑,比起人類在社會情境下爭相追求同質性,渴望合羣,可說是厲害太多。我們不以自己的獨特技能與個性爲榮,不將這些當作差異化的因素,只管遮遮掩掩,究竟抹殺了多少優勢?

我們的奇特與差異不只可以讓我們成爲自己,也可以促使友誼、社會團體與工作關係更有效運作。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獨有的怪異引以爲傲,但不只是因爲感覺舒爽,而是因爲有助於事情更加順利。你可以從我身上獲得例證。許多人以爲ASD、ADHD、焦慮症替我設下重重障礙,但我卻發覺,這些病症才 是我的超能力,賦予我珍貴而獨到的視角。而且正如本章稍後的說明,更美好的事情是,讓我瞭解蛋白質如何推動身體運作,學習如何運用自身差異。

(本文摘自《人類使用說明書》/大塊文化)

【作者簡介】

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生物化學博士。現從事博士後研究,專攻「轉譯生物資訊學」(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她於八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ASD),二十六歲時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嚴重影響學習與職涯。也因此,她不斷鑽研人性,並憑藉所學專長,努力開拓理解人類行爲的科學途徑。本書是她第一本著作,榮獲2020「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Royal Society Science Book Prize),爲該獎史上最年輕得主。

《人類使用說明書》/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