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藝術浪潮 「非典人類」想像未來生活樣貌

文/城市美學態度

隨着科技進步,人工生殖基因工程等技術衝擊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微生物學也改變對疾病的認知,細菌病毒不全然與人類利益對立。在這些新觀念的發展下,世界各地掀起生物藝術(BioArt)的浪潮探究人類與生命的本質

21世紀以來,生物藝術家進駐實驗室融合生物知識、科學技術視覺美學,創作一系列繪畫雕塑、表演與錄像作品,迴應科學提出卻無法解決的哲學問題,並賦予人類對未來的全新想像。

▲跨領域藝術聯展「非典人類」,長谷川愛《不可能的小孩》討論生殖議題。(圖/邱家琳攝)

爲探索科技與人類的互動,今年8月,藝術創作團體「㗊機體」與伊日藝術臺北空間推出羣展「非典人類」,邀請陳逸雲郭城宮保睿、長谷川愛、顧廣毅林沛瑩等6位東亞跨領域藝術家,透過科幻想像和虛擬世界的建立,詮釋科技延伸出的社會議題與文化現象。

其中,陳逸雲與林沛瑩都以人類與病毒、疾病的關係爲主題創作。前者想像手抖與咳嗽等疾病症狀,轉化爲動能或生產物件,描繪病痛帶來的正向價值;後者藉由設計訓練操、桌遊與追蹤自身生活史,討論人類與病毒穩定共生的可能性。

▲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劃》與陳逸雲《病着唄》。(圖/邱家琳攝)

陳逸雲《病着唄》

爲了翻轉疾病的負面印象,陳逸雲《病着唄》描繪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肺炎糖尿病年長者們,在臥室商店浴室體育場餐廳花園養老院空間,運用手抖、咳嗽與發燒等症狀,進行發電彈奏樂器與吹制玻璃虛構行爲。

對陳逸雲來說,咳嗽是有活力、具有動能的狀態,也是家族的共同記憶情感連結。她以祖孫之間的親暱關係爲元素,描繪老人睡覺期間的咳嗽聲,被仔細紀錄音軌上,錄製一首首美妙的童謠旋律,並傳送到隔壁房間給可愛的孫子聆聽。

▲中國藝術家陳逸雲《病着唄》,咳嗽聲被紀錄在音軌,成爲美妙的樂曲。(圖/伊日藝術提供)

(完整文章請看城市美學新態度)【延伸閱讀】比利時藝術家史丹安克 虛實辯證的空間美學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