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造核心產業規模約一萬億元(鏈接)

王  旭

我國生物製造處於快速發展期,核心產業規模約1萬億元,透明質酸、人工合成澱粉等新興領域實現與發達國家並跑或領跑,集羣效應初步顯現。同時我國在底層技術裝備創新、中試與產業化、產品市場推廣等方面仍需持續發力。立足新發展階段,建議進一步着力構建和完善三大體系。

產業創新體系。佈局中試平臺“橋樑”,暢通“技術研發—概念驗證—中試熟化—規模製造”通道。構建生物製造創新網絡。推動建設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佈局海洋生物製造、中醫藥等省級創新中心。聚焦基礎層“芯片”和“鑰匙”突破。增強高性能工業菌株、酶製劑、智能生物傳感器、高性能生物反應器等研發供給能力,提升功能蛋白設計與製造等前沿技術創新水平。加快生物信息學數據庫建設,推動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底盤構建、生產製造等全鏈條應用。

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生物製造賦能產業升級改造工程。鞏固優勢領域領先地位,聚焦醫藥中間體、高性能生物材料前體、生物基平臺化合物等“關鍵少數”發展,持續壯大產業鏈。持續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推動大宗產品生產降本增效,着力發展高附加值、小品種新產品,前瞻佈局一批戰略性增長點。

管理服務體系。加速成果推廣應用,健全生物製造產品評價機制和標識制度,加快原創性成果准入審批流程。推動原始創新集聚區與產業配套協作區“雙向奔赴”。強化企業梯度培育,發揮好“龍頭企業—細分產業鏈—大品種”牽引帶動作用,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支持市場化運作基金髮展,推動金融機構出臺更多符合企業全生命週期發展特點的產品。

(作者爲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食品與生物製造研究室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5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