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對臺政策之有方向性,無時間表!

劉性仁

中國大陸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提到諸項對臺部分,引發世人關注。十八大除了將九二共識列入,就是要增進維護一箇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兩岸非兩國,在一國情況下,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求同存異。確定兩岸和平統一方向;十八大也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一方面是大陸當局顯現務實的一面,正視兩岸目前尚未統一;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彈性及空間。說明兩岸主權並未分裂,而治權則是處於分治情況,在一個完整主權情況下,在目前分治情況下有兩個治權單位,分別管轄處理海峽兩岸,至於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的內涵爲何?則需要兩岸更多的協商對話,透過終止敵對狀態、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及兩岸和平協議,來體現兩岸政治關係。

此外,十八大也提到兩岸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以穩定臺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顯然,大陸當局不能接受現階段兩岸“只經不政”,儘管對於一些敏感議題,兩岸存有相當大的爭議及歧見,互信基礎也不夠,但大陸當局也願意與臺灣進行討論,顯然臺灣方面必須承受更大無形的壓力

值得觀察的是,十八大中有一個重要的名詞科學發展觀」,不停地出現在相關談話及文件當中,其意涵實值得深究;大陸當局勢將要繼續採用胡錦濤所提出之「科學發展觀」作爲指導對臺工作,顯見科學發展觀不只將繼續扮演相當重要之指導者角色,所涉及的不只是大陸內部治理及各項改革問題,對臺工作也必須遵循着「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對於大陸來說,其意義不只是一個理論思想及方法論,它亦是一種廣泛層面的應用,它是所有關於大陸公共治理及公務體系者所必須學習者,它有時代的背景需要,重要的概念有發展、民本、協調、全面整體性及可持續性等;而其目標明確便是要建設小康社會;其探討的核心問題便是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之均衡以及改革和發展之內外環境兼顧。

臺灣方面必須留心的是,將科學發展觀應用在對臺工作上,所表示的意涵。第一、象徵兩岸關係邁入新機遇挑戰期,進入新交流階段,大陸過去諸多指導思想恐怕無法因應兩岸變遷局勢,必須加以調整及轉化,注入新元素

第二、科學發展觀是大陸當局對於世界觀及方法論的因應之道,是一個科學理論,既是科學理論必將可驗證性,得以隨時修正及調整,這顯示大陸當局將隨時檢討對臺工作的成敗得失,無論是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層次,不再是悶着頭幹,這一點值得我方特別留意。

第三、它是發揮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現,對於臺灣常提出之民主、自由及人權普世價值之一種對話迴應;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初階的總結,參照西方情況作爲未來改革發展的依據。

第四、科學發展觀強調務實及現實,可以觀察到大陸的自信,可以因應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這種自信正是臺灣目前所缺乏的。

總之,科學發展觀對於大陸來說不只是一個辭彙,它是一種戰略方法及研究法,透過科學方法來加以發展及改革,強調效果,而不是埋頭苦幹,它是胡錦濤留下的歷史定位,其應用之廣,臺灣實不能輕忽。

當然,科學發展觀必須以實力爲基礎,以理性爲基調,在全面發展同時,強調可行性及可持續性,一方面落實以民爲本,消除矛盾;一方面要追求經濟發展,以經濟建設及民生優先;一方面注意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之協調,在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以及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一方面強調統籌的重要性,深化大陸政府及共產黨的改革,上述這些實可作爲我國相關單位之研議參考之用,日後兩岸在進行各項協商對話時,能夠對於科學發展觀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找出對我方最有利的對策

職是之故,十八大後對臺政策目標明確,方向清楚,儘管大陸對臺一再重申不能只經不政,然而就如同臺灣國統綱領一般有階段性但無時間性,這種壓力顯現在無形當中,因此如何掌握時間的關鍵?需要臺灣朝野共同智慧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