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與科學發展觀

劉性仁

正當中國大陸進行十八大如火如荼之際,一個重要的名詞科學發展觀」,不停地出現在相關談話文件當中,其意涵實值得深究;新華社表示要繼續用胡錦濤所提出之「科學發展觀」指導對臺工作,顯見科學發展觀不只將繼續扮演相當重要之指導者角色,所涉及的不只是大陸內部治理及各項改革問題,對臺工作也必須遵循着「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對於大陸來說,其意義不只是一個理論思想方法論,它亦是一種廣泛層面的應用,它是所有關於大陸公共治理及公務體系者所必須學習者,它有時代背景需要,重要的概念有發展、民本、協調、全面整體性及可持續性等;而其目標明確便是要建設小康社會;其探討的核心問題便是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之均衡以及改革和發展之內外環境兼顧。

臺灣方面必須留心的是,將科學發展觀應用在對臺工作上,所表示的意涵。第一、象徵兩岸關係邁入新機遇挑戰期,進入新交流階段,大陸過去諸多指導思想恐怕無法因應兩岸變遷局勢,必須加以調整及轉化,注入新元素;第二、科學發展觀是大陸當局對於世界觀及方法論的因應之道,是一個科學理論,既是科學理論必將可驗證性,得以隨時修正及調整,這顯示大陸當局將隨時檢討對臺工作的成敗得失,無論是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層次,不再是悶着頭幹,這一點值得我方特別留意。

第三、它是發揮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現,對於臺灣常提出之民主、自由及人權普世價值之一種對話迴應;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初階總結,參照西方情況作爲未來改革發展的依據;第四、科學發展觀強調務實及現實,可以觀察到大陸的自信,可以因應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這種自信正是臺灣目前所缺乏的。

總之,科學發展觀對於大陸來說不只是一個辭彙,它是一種戰略方法及研究法,透過科學方法來加以發展及改革,強調效果,而不是埋頭苦幹,它是胡錦濤留下的歷史定位,其應用之廣,臺灣實不能輕忽。

當然,科學發展觀必須以實力爲基礎,以理性基調,在全面發展同時,強調可行性及可持續性,一方面落實以民爲本,消除矛盾;一方面要追求經濟發展,以經濟建設及民生優先;一方面注意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之協調,在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以及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一方面強調統籌的重要性,深化大陸政府及共產黨的改革,上述這些實可作爲我國相關單位研議參考之用,日後兩岸在進行各項協商對話時,能夠對於科學發展觀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找出對我方最有利的對策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