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美團涉嫌壟斷行爲立案調查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爲立案調查

更新:美團迴應被立案: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

美團稱,今日接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知,依法對美團涉嫌壟斷行爲立案調查。公司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進一步提升業務合規管理水平,保障用戶以及各方主體合法權益,促進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目前公司各項業務一切正常。

相關閱讀:

美團、餓了麼因二選一被法院判賠,涉調高費率等限制商家行爲

因涉及不正當競爭行爲,強制商戶“二選一”,美團、餓了麼分別被法院判賠。南都記者4月14日獲悉,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就美團的不正當競爭行爲,近日判決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賠償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餓了麼)共計約35.2萬元。

另一邊,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就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溫州分公司存在的不正當競爭行爲,4月7日判決其賠償北京三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美團外賣)經濟損失8萬元。

判決書顯示,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爲美團方面涉不正當競爭行爲的主要依據是,其與餓了麼的用戶羣體高度一致,並且在爭奪商戶、消費者亦存在此消彼長的競爭利益,具有直接競爭關係。美團方面以調高費率、置休服務、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限制、阻礙商戶與其競爭對手“餓了麼”交易,排擠競爭,拉扎斯公司必然因此損失流量、喪失訂單而遭受損失。

南都記者查閱判決書細節獲悉,美團方面曾要求商家下架在餓了麼的店鋪,如果拒絕下架,則需重新簽約,費率從18%上調至25%;針對不重新簽約且不下架店鋪的商家,置休其服務,讓商家無法在美團平臺正常經營。另外,針對個別反映強烈的商家,美團先後採取在高峰期停止平臺店鋪顯示、置休服務、將起送金額調高至500元/單,配送費用調高爲50元/單,配送範圍縮小至500米等手段阻礙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正常的交易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案件法院認爲應適用201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三快科技公司淮安分公司的被訴行爲作出評價。

另外,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餓了麼的不正當競爭行爲的認定理由與上述案件有一定的相似性。判決書顯示,由於兩個平臺在客戶羣體、經營模式、配送範圍等方面高度一致,因此在爭奪有限市場內的入駐商戶、消費羣體上存在此消彼長的競爭利益,具有直接競爭關係。

從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調查材料可知,拉扎斯公司溫州分公司要求用戶關閉美團外賣平臺經營者合法提供的服務,逼迫商戶與其簽訂獨家合作協議來排擠其他經營者的競爭,迫使商戶不得不在美團外賣、餓了麼等平臺之間做出選擇。

在遭到商戶明確拒絕的情況下,通過後臺操作的技術手段關閉涉案商戶在餓了麼平臺上的店鋪,在商戶投訴後才予以恢復上架。該行爲嚴重違背了商戶的真實意願, 限制了商戶對銷售渠道的自主選擇權,損害了商戶的商業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對於此案還考慮到了本地市場的有限規模。判決書顯示,基於溫州市龍灣區外賣市場的有限性、相對封閉性,以及外賣平臺在客戶羣體、經營模式、配送範圍等方面高度近似性, 餓了麼平臺的上述行爲將會嚴重妨礙、破壞美團外賣等其他外賣平臺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服務的正常運行,造成美團外賣平臺已獲得或者本應獲得的商戶及消費羣體的流失,導致該平臺競爭力與市場佔有率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監管部門對平臺企業“二選一”問題愈發關注,同時也採取了更積極的執法態度。

昨日,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召開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強調平臺經濟“二選一”問題,指出強迫實施“二選一”行爲限制市場競爭,遏制創新發展,損害平臺內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危害極大,必須堅決根治。

兩日前,上海市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通告,依法對上海食派士商貿發展有限公司在互聯網餐飲外送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爲作出行政處罰,罰款116.86萬元。

採寫 :南都記者 徐冰倩

北京三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美團)依法合規經營承諾書

爲推動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障廣大消費者、平臺經濟各方主體合法權益,維護互聯網領域良好消費環境和公平競爭秩序,我們鄭重承諾:

自覺維護行業市場秩序。恪守社會公德和商業道德,樹立企業良好經營價值觀。尊重平臺內經營者自主選擇權,不通過不合理限制等措施強制要求商戶“二選一”,不利用技術手段等實施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排除、限制市場競爭,依法履行經營者集中申報義務。不開展不正當競爭、價格違法和發佈違法廣告等行爲,支持市場監管部門監管執法工作,接受社會監督。一旦發現違法行爲線索,及時向監管部門舉報,積極配合調查處理。

有效強化自身合規管理。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落實平臺法律責任,進一步完善平臺合規體系,加強對企業員工等開展合規培訓,強化日常經營自查,通暢投訴渠道。對平臺內經營者刷單炒信、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僞劣商品等行爲,依法嚴格規範和有效治理。加強商品質量管理,嚴格履行食品安全保障義務和知識產權保護義務。

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爲消費者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與服務,加快建設健全在線消費糾紛解決等機制,及時妥善處理消費者投訴舉報。不非法收集和濫用個人信息,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保護個人隱私。

我們將把共識化爲行動,將承諾踐行到底,努力營造更加安全放心、公平有序的網絡市場環境。

北京三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4月13日

重罰阿里,美團大跌:阿里出182億學費,互聯網集體上課】

本文系本站新聞本站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燃財經】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燃財經出品

作者 | 趙 磊 馮曉亭 曹 楊 謝中秀 鄧雙琳 朱曉宇

編輯 | 林文龍

“預計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處罰不會造成重大負面影響。”4月12日早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在電話會上表示。

資本市場的反映也符合張勇的判斷,當天,阿里巴巴港股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達8.99%,收盤時漲幅6.51%。隨後,阿里巴巴美股股價也大漲,收盤時漲9.35%。

市場的判斷是“利空出盡爲利好”,此前,對阿里巴巴的反壟斷調查已經持續了幾個月。4月10日,調查終於有了結果,阿里巴巴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處以182.28億元的反壟斷罰款。

“金額太高了,此前,大家普通估計在10億左右。”業內人士趙強說,也有消息人士稱罰款會過100億元,但最後的數字是近200億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182.28億元,算是國內歷史上最高的一筆罰款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0年反壟斷工作綜述》提到,2020年,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局辦結壟斷案件108件,罰沒金額3.91億元。這意味着阿里巴巴該案罰款爲2020年度反壟斷罰沒金額的四十餘倍。

不過對於體量巨大的阿里來說,這也僅僅是2019年全年銷售額的4%,差不多是阿里近兩個月的淨利潤。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向燃財經表示,這筆罰款對阿里來說算不上傷筋動骨,但這個力度也很好地起到了警示作用,對於大型互聯網平臺而言,反壟斷再也不是“狼來了”和“小打小鬧”了。

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下稱“處罰決定書”)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的主要過錯是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爲,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這一系列行爲從2015年就開始實施,主要通過禁止平臺內經營者在其他競爭性平臺開店和參加其他競爭性平臺促銷活動等方式,並以多種獎勵性或懲罰性措施保障平臺內經營者只能與阿里巴巴進行交易。

阿里對商家實施“二選一”,主要是在B2C市場,也就是阿里旗下的天貓平臺。2015年,電商江湖的格局是“兩超多強”,京東的強勢崛起給阿里帶來了很強的危機感,作爲應對,淘系電商開始“品牌化”、“高端化”,集團內部給了天貓更多資源,來承擔這一重任。

爭搶商家的戰爭就此開始了,“二選一”逐漸成爲一種常態,尤其是核心品牌商家,對於平臺來說至關重要。阿里、京東、唯品會等在過去幾年間多次因“二選一”大打口水仗,甚至一度鬧上法庭,但監管方面一直沒有十分嚴厲的舉措,直到近一年,唯品會、阿里等才被一一調查。

對於處罰結果,阿里方面表示:“誠懇接受,堅決服從。”並稱“將以此爲新的起點,直面問題,銳意革新。”“更要反思繼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這次處罰,對於阿里來說,是個深刻的教訓。在電話會上,張勇也點出了整改的主要方向,“公司將會作出更多行動減少商戶經營成本。”具體措施也有很多,如,“店鋪寶”、“單品寶”、“搭配寶”、“優惠券”等淘寶商家營銷工具(統稱三寶一券),擬計劃會在年內由付費改爲免費,平臺上所有淘寶的商家都適用。

近幾年,“錢都被阿里賺走了”、“淘寶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這類聲音不斷冒出來的背後,就是在商戶經營成本不斷增加的同時,阿里的營收在高速增長。

從2015年12月到2020年12月,短短五年間,阿里巴巴的市值從1.32萬億元飆升至4.12萬億元,至今爲止,淘系電商的營收依然佔阿里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更是貢獻了幾乎全部的利潤,維持着高達40%以上的毛利率。

監管意圖讓“平臺搭臺,中小企業唱戲”,平臺要讓利於平臺內經營者,退而居其次,做好服務與賦能。也就是說,阿里要回歸“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初心。

阿里認罰,標誌着互聯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互聯網平臺仍然重要,但是不能像以前那樣一旦確立市場支配地位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行使“徵稅權”,剝削中小微商家。更重要的是,各個互聯網平臺之間,將不能挖河築牆,搞信息孤島,相互隔絕。

多位商家表示,如果流量能導到淘寶去,肯定是開淘寶店最省事,因爲淘寶有最完備的交易體系,“之所以在多渠道多平臺開店,也是要追着流量走。”

趙強表示,阿里是以運營見長的公司,擁有超強的流量轉化能力,此前,因爲騰訊、字節跳動等平臺的流量限制,阿里爲了保持高速增長,不得已內部挖潛,確實傷害了部分商家。“如果反壟斷調查能讓互聯網進入自由競爭階段,各平臺間相互打通,對於阿里來說,反倒是個好事。”

重罰阿里後,下一個是誰?騰訊、美團、京東、拼多多等公司,都在猜測名單中。資本市場的反映要直接的多,4月12日,這些公司股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美團股價大跌5.03%,騰訊股價跌1.13%,京東股價跌2.15%,拼多多股價跌2.80%。

重罰阿里

今年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佈了《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在《反壟斷法》的基礎上,清楚界定了平臺、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及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等基礎概念,明確了壟斷協議的形式,並對其他協同行爲作出具體規定,對壟斷行爲的具體方式、執法考量等因素作出說明。

也就是說,針對平臺型經濟,尤其是新興的互聯網平臺,終於有了具體的反壟斷界定標準。

一個平臺是否涉嫌壟斷,標準很簡單,就兩點:一是經營者在相關市場是否具有支配地位;二是根據個案情況分析是否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

一位法律從業者告訴燃財經,《反壟斷法》是針對市場支配地位者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進行規制,“這意味着‘市場支配地位者’的主體身份和濫用行爲本身二者,在壟斷界定上缺一不可。”

阿里巴巴在被調查過程中,提出其並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給出的理由是,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份額的指標多元且不統一,不能以單一指標推定當事人具有支配地位,其次隨着第三方支付和社會化物流快速發展,大大降低了行業准入門檻,有許多新的競爭者,這些新興平臺的快速發展使經營者銷售渠道多元化,對單一平臺依賴有限,降低了經營者的遷移成本。

對此,《處罰決定書》給出了詳盡的界定依據。

競爭層面,不管是從平臺收入還是平臺交易額,阿里都在中國境內10家主要網絡零售平臺合計規模中佔比至少超過60%,且相關市場高度集中,競爭中數量非常少,阿里的市場地位和市場份額十分穩固,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目前,電商行業的門檻越來越高,不僅需要足夠的初始用戶,還得在物流體系、支付系統、品牌信用、營銷推廣等方面持續投入,除巨頭外沒人能幹,進入成本很高。

商家層面,阿里控制着提供給商家的服務價格,比如交易佣金費率、年度營銷推廣支出水平等,也控制着流量分發規則,有決定商家和商品的搜索排名的能力,可謂抓住了商家的命脈,加上淘寶和天貓在整個中國電商行業的渠道重要性,商家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在平臺面前沒有話語權

消費者層面,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和天貓平臺擁有大量消費者用戶,接近8億,平均客單價遠超其他競爭性平臺,且用戶黏性很強,跨年度留存率達98%,擁有很高的經營者和消費者認可度。

商家既不可能放棄阿里平臺上的龐大消費者羣體和流量,不在阿里開店也容易影響品牌形象,開店後獲得的固定用戶和大量交易、支付、評價等數據,也成爲無形資產,很難遷移到其他平臺,遷移成本非常高。留在阿里平臺,就要遵守阿里制定的規則,即便是“二選一”的不合理要求,也沒有辦法拒絕。

加上阿里強大的資金實力,在物流、支付、雲計算等領域的生態化佈局,阿里的城牆幾乎堅不可摧,由此認定,阿里巴巴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具有支配地位。

有市場支配地位只是一方面,關鍵還是看有沒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爲。

阿里從2015年開始“品牌化”、“高端化”路線之後,品牌商家就成了關鍵。原因很簡單,品牌商家由於品牌溢價,有着更高的客單價,爲了維持品牌影響力,也願意投入更多的營銷預算,參與雙十一等各類促銷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遠遠高於淘寶的個人商家和中小商家。

對於阿里來說,品牌商家意味着更多的流量、更高的交易規模和交易佣金、更高的廣告收入,也就是,能賺更多錢。

阿里根據商家的銷售增長、商品能力、用戶運營、品牌力、服務能力、合規經營等因素,將商家由高到低劃分爲SSKA、SKA、KA、核腰、腰部、長尾、底部等七個層次,其中KA及以上經營者作爲核心商家,被阿里以各類或正式、或口頭的形式,或獎勵、或懲罰的措施,禁止其在其他競爭性平臺開店、參加其他競爭性平臺促銷活動。

聽話就給資源,不聽話就減少促銷活動資源支持、搜索降權、取消促銷活動報名資格等,直至取消KA資格或終止合作等,這些懲罰性措施對商家的威懾性極大。

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二選一”,不僅削弱了其他電商平臺的競爭力,甚至直接影響了這些平臺的業務發展和品牌升級,也提高了潛在競爭者的市場進入門檻,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影響到市場活力和發展潛力,也損害了商家和消費者的利益。

可以說,“二選一”確實存在,阿里不冤,這種行爲廣泛存在於電商行業中,只不過天塌下來個子高的人頂着,阿里作爲“具備市場支配地位”的行業老大,捱了最重的一刀。

而在趙強看來,互聯網生態的本質是獲取流量和流量變現,阿里有着最強大的流量變現能力,但在獲取流量方面做得不夠好,不如騰訊,也不如字節跳動,“阿里一家整改,對於減少商戶經營成本是有限的,需要整個互聯網都打通,尤其是流量自由流動,各種經營成本纔有可能大幅下降。”

目前的互聯網生態中,平臺競爭劇烈,互設防火牆,商戶被迫捲入其中,經營成本大幅提升,燃財經在上一篇稿件《離開淘寶的人》裡曾寫過,因爲獲取流量的費用增加,2019年,商家劉瑞在淘寶電商的推廣成本增長了三分之一。

被處罰後,阿里很快就出臺了一系列降低商戶經營成本的措施,比如,目前,所有淘寶和天貓商家參加聚划算活動,均已取消“參聚險”費用類目的收取,同時取消“保價險”類目收費也已經生效,改爲商家在參與聚划算活動中選擇向消費者提供保價服務即可。

此外,淘寶還簡化了開店門檻,新商家只要在淘寶App搜“開店”,用手機5分鐘就可以一鍵開店,同時新店家可以免交保證金,不會影響店鋪經營,適用於所有新入駐商家。

一位天貓商家稱,目前的措施主要針對淘寶,對中小商家應該是有幫助的。淘寶商家王錚則表示,優惠政策主要是針對新商家的,對於我們這樣的老商家影響並不大,所以,暫時還沒有感受到經營成本在下降。

王錚說,不能搞二選一了,對中小商家更有利,他們可以更自由的把資金和精力分配到不同平臺去嘗試。畢竟,頭部商家都是與天貓深度綁定的,天貓給他們的流量扶持也更多。

誰是下一個?

“阿里做的這些,哪個電商平臺沒有做?大家其實都在做差不多的事情。平臺如果不壓榨商家,哪來那麼高的利潤?只不過阿里規模最大,話語權最大,從‘二選一’裡獲利最多,自然要第一個被罰。”一位電商行業資深從業者向燃財經表示。

“二選一”的做法,廣泛存在於電商行業。早在2015年,京東就舉報天貓在“雙十一”促銷活動中要求商家二選一;2017年,蘇寧易購又指責京東要求商家二選一;2018年,淘集集指責拼多多要求商家二選一;2020年,愛庫存舉報唯品會要求商家二選一,市場監管總局接到舉報後對唯品會立案調查,最終唯品會被罰300萬元。

“大家都想從商家身上賺錢,自然想盡辦法把商家留在自己的平臺上,從資本逐利性來講,‘二選一’是一種很自然很合理的做法,越是大平臺,越會要求商家‘二選一’來維護自己的競爭優勢。”某電商平臺BD經理王冉表示。

阿里被罰,很難說是“市場支配地位”更根本,還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更根本,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小平臺希望用“二選一”來擴大地盤,進階成大平臺,一旦真成了大平臺,還是會用“二選一”來維護優勢,但實際的情況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越大的平臺越有話語權要求商家“二選一”,小平臺連資格都沒有。

正如上述電商從業者所說:“誰都忌恨阿里,誰也都羨慕阿里,阿里遭殃,他們除了幸災樂禍,還有陣陣後怕。”

過去十年,是互聯網平臺經濟的黃金時代,經歷了一場又一場大戰,用養蠱一樣的模式誕生出一系列大型平臺:微信、淘寶、天貓、美團、抖音、快手、滴滴、拼多多、京東、攜程、閱文、貝殼……隨着反壟斷“動真格”,誰會步阿里的後塵?

各網站評論區留言中,不乏“下一個就是騰訊”的論斷。

今年2月,北京市知識產權法院正式受理抖音起訴騰訊壟斷案。該案中,抖音認爲騰訊通過微信或QQ限制用戶分享抖音視頻,屬於壟斷行爲,要求判令騰訊立即停止限制分享,並賠償損失9000萬元。

自從2018年4月微信和QQ開始封禁抖音,已經持續三年,抖音方面認爲,騰訊此舉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抖音進行不正當競爭,但是騰訊方面稱,抖音屢次試圖通過不正當方式獲取微信平臺個人用戶信息,破壞平臺規則,封禁合理合法。對此,抖音認爲微信平臺上的個人用戶信息不是騰訊的私產,獲取用戶授權後不再需要經過騰訊同意。

目前此案還未審理完結,抖音選擇在《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發佈的時間點起訴騰訊,顯然是想借反壟斷的利劍突破騰訊封鎖,能夠進入微信和QQ龐大的流量池,這對用戶規模增速放緩的抖音來說至關重要。

市場支配地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騰訊符合前者,在即時通訊社交市場具備絕對的支配地位,但在這份《反壟斷指南》中,提到具體可能涉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爲包括“大數據殺熟”等不公平價格行爲、低於成本銷售、拒絕/限定交易、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差別待遇等。

“騰訊是否壟斷,關鍵在於‘分享’這種行爲是否屬於交易,以及這種封禁是否像‘二選一’那樣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對商家、消費者、競爭對手、整個市場環境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律師黃嘉告訴燃財經。

另一位律師也同樣表示,《反壟斷法》“對事不對人”,不要說騰訊、美團就是下一個阿里,騰訊、美團擁有市場支配地位不假,但只要他們沒有濫用自身市場支配地位,自然不會被制裁,討論反壟斷問題時,更多應該關注行爲本身,而不是主體本身。

顯然,在2020年底,阿里巴巴因涉嫌壟斷被調查時,反壟斷就像一座大山壓在了各個互聯網巨頭公司的心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各家巨頭也暗自開展內部合規。

南京的一家連鎖外賣商家向燃財經表示,以前美團和餓了麼都會推出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商家只入駐美團或餓了麼單一平臺。“以前是叫獨家,比如上美團獨家,就不能去餓了麼開店,餓了麼也有獨家,但是獨家在幾個月前就全部取消了,自從監管開始大舉反壟斷,就沒人敢再提獨家這個事了。”

美團的一位內部人士直言:“對阿里的懲罰金額不是重點,重點是以前反壟斷只罰懲罰性措施,現在鼓勵性措施也不行了,家家巨頭都不好過,以後還怎麼搞活動?”

阿里被罰,互聯網平臺企業都會謹慎行事,雖然目前不知道下一個被罰的是誰,但在法規明確後,誰再頂風作案,誰就是下一個了。

互聯網新時代來了?

長久以來,在電商行業,阿里和拼多多走的是“輕資產”的平臺模式,而京東走的是“重資產”的自營模式,阿里和拼多多的毛利率要遠高於京東零售,只是拼多多爲了獲客在營銷方面的開支太大,才一直虧損。阿里則是出了名的“印鈔機”,賺錢的速度超羣,根本原因就是先發優勢和支配性的市場地位。

這就是互聯網平臺型經濟的特點,一步快,步步快,強者恆強,弱者很難有機會反超,因爲互聯網平臺具備規模效應、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規模越大,用戶黏性越強,B端商家的遷移成本越高,在市場競爭中,只要有一方持續領先,就能將二三四名越甩越遠,最後通過收購、吞併,形成壟斷,進入收割期,享受高額利潤。

移動互聯網十年,O2O大戰、打車大戰、外賣大戰、共享單車大戰,都是這個邏輯,追求互聯網平臺的“天然壟斷”。重罰阿里,意味着互聯網平臺跑馬圈地、燒錢擴張、後期徵稅的模式可能再也走不通了。

在外界看來,阿里被罰的時間點很微妙,但實際上,反壟斷一直在推進,只是今年開始力度大幅提升,從罰款對象、罰款金額來講,都是創造了歷史。

互聯網分析師劉承認爲,反壟斷加速推進的背後是互聯網宏觀環境的變化。“雖然互聯網公司享受了一波疫情紅利,但是從復工以來的數據看,整體的移動互聯網紅利確確實實枯竭了,各個賽道用戶規模都快見頂了,行業進入存量競爭,直接結果就是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平臺型巨頭公司實力更強、話語權更大了,依附於平臺生態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生存環境會進一步惡化。”

互聯網平臺終究是牟利的商業公司,面臨業績增長的壓力,用戶規模放緩,想要維持高速增長,只能挖掘單用戶價值,提升變現效率,平臺方可能向平臺內經營者施壓,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與商家爭利,同時盡全力擠壓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在此背景下,“二選一”這種行爲如果不加遏制,可能會廣泛出現,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平臺內商家和消費者利益。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認爲,在增長失衡背景下,加大對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政策的執法力度,既是維護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環境的應有之義,也是增加有有效供給、讓新供給引領創造新需求的重要手段。

“隨着很多領域經濟“頭部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如何讓成千上萬的中小微企業不被邊緣化,還要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放鬆各種供給約束,確保各類企業市場主體的競爭活力。”

也就是說,今後的互聯網平臺,不能只考慮自己公司的利益,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爲,近幾年,各大互聯網巨頭企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在製造一個又一個風口的同時,也暴露出越來越大的破壞性,比如,共享單車、長租公寓,還有P2P,資本涌入時,風光無限,資本退去時,則留下一地雞毛,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還給社會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因此,互聯網反壟斷將會常態化,監管可能希望通過反壟斷,促使平臺讓利於生態內的參與者,藉助平臺的力量促進市場活力和創新發展,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

“平臺經濟有利於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技術和產業變革朝着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進,有助於貫通國民經濟循環各環節,也有利於提高國家治理的智能化、全域化、個性化、精細化水平。”

互聯網變天了,今後,平臺之間的競爭將進入新的階段。那就是內功的較量。每一項業務,都要靠自身的優勢來獲取用戶,不能搞捆綁。對此,張勇是有信心的,他表示,阿里巴巴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電商平臺,擁有上億的活躍用戶,單個用戶的年度消費額達到近9000元,這在某種程度向各個品類的商戶反映了平臺的實力。“這麼多年阿里巴巴都能和衆多商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因爲阿里爲他們帶來了價值和增長。”

對於流量需求近乎無限大的阿里來說,突破互聯網平臺之間的隔離牆,更爲重要,此前,淘寶特價版正在申請微信小程序的消息不斷,3月25日,阿里巴巴副總裁、C2M事業部總經理汪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迴應,“淘寶特價版希望能夠和騰訊合作,也尋求最好的合作方式。申請流程已經向騰訊相關部門發起,目前還沒有通過審覈。”

隨着互聯網生態的進一步優化,也許,微信和淘寶打通的日子,離得不遠了。

*題圖及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文中趙強、王冉、王錚爲化名

【美團2020年佣金586億元 多地餐飲協會曾發文炮轟高佣金】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萬民 編|深海

3月26日,美團發佈2020年度業績公告。業績公告顯示,美團2020年全年實現總收入1147.95億元,同比增長17.7%;實現經營溢利總額43.3億元,同比增長61.6%。

餐飲外賣是美團的基本盤。在疫情來襲的2020年,美團的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增長暫時陷入停滯,而餐飲外賣業務則獲得了相對較快的增長,收入達到662.65億元,同比增長20.8%;經營溢利達到28.33億元,同比增長達100.1%。盈利的增長速度,遠快於收入的增長速度。

雷達財經注意到,2020年,美團外賣佣金高達585.92億元。而在疫情期間,多地餐飲協會發文稱,美團佣金過高。

而單個騎手能夠從美團獲得的收入跟往年相比變化並不大,在2月末還因爲“千元喜茶訂單配送費僅5元”而一度引發關注。而在騎手之外,還有用戶爆料美團大數據“殺熟”,有商家指責美團壟斷定價,佣金過高。

餐飲外賣經營溢利同比翻倍,多地餐飲協會炮轟高佣金

3月26日,美團發佈2020年度業績公告。業績公告顯示,美團2020年全年實現總收入1147.95億元,同比增長17.7%;實現經營溢利總額43.3億元,同比增長61.6%。

分業務來看,2020年由於受到疫情影響,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收入與經營溢利“雙降”,分別同比下降4.6%、2.6%。與之相比,受益於2020年疫情期間的需求增長,餐飲外賣業務依然獲得了可觀的增長,2020年收入達到662.65億元,同比增長20.8%;經營溢利達到28.33億元,同比增長達100.1%。另外,2020年新業務及其他收入達到272.77億元,同比增長33.6%;但經營虧損也在擴大,達到108.55億元,同比增長60.8%。

外賣被外界視爲美團的基本盤,即使在新業務獲得快速增長的2020年,餐飲外賣佔據總收入的比重依然達到了57.73%,牢牢佔據第一大營收支柱地位。截至2020年末,共有950萬名外賣騎手通過美團平臺增收,其中包括約230萬名來自貧困地區的騎手。

從交易金額和筆數來看,2020年美團餐飲外賣交易金額達到4888.51億元,同比增長達24.5%;餐飲外賣交易筆數達到101.47億筆,同比增長達16.3%。交易金額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交易筆數的增長速度,每筆餐飲外賣業務訂單的平均價值同比增長7%至48.2元。

年報顯示,美團的餐飲外賣業務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變現,一種是佣金收入,還有一種是在線營銷服務收入,其中佣金收入佔據了絕大部分份額。2020年,公司全部佣金爲742.13億元,其中外賣佣金高達585.92億元。

去年疫情爆發後,多地餐飲協會發文炮轟高佣金。

2020年2月21日,南充市火鍋協會網上致信當地市長信箱,舉報美團疫情期間涉嫌漲佣金、壟斷經營及不正當競爭的行爲。

南充市火鍋協會稱,美團涉嫌在疫情期間提高佣金。上線的外賣商家從8%的扣點在短時間內停止了,且在一夜之間上調到20%的扣點,同時還必須要參加優惠30%-50%的平臺活動,以此來活躍平臺的流量,另外還要承擔一定金額的配送費用。

2月18日,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1987家企業聯合發出公函,呼籲美團點評、餓了麼等平臺公司減免佣金。2月20日,河北省飯烹協發佈《致電商平臺的公開信》,呼籲美團、餓了麼等降低外賣佣金費率,“在全民抗疫時期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

2月22日,雲南省餐飲與美食行業協會發布公開信,代表省內22萬餘家餐飲企業,呼籲美團等外賣平臺“儘快出臺包括降低外賣佣金費率在內的各項餐飲扶持措施”。

2月24日,山東省多個餐飲協會代表山東全體餐飲成員,聯名向外賣APP呼籲降佣金。山東餐飲協會表示,美團23%的佣金額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實在難以承擔。山東餐飲希望美團能減少部分佣金,給小微餐飲企業一條活路。

去年4月10日,廣東餐飲協會官微發佈《廣東餐飲行業致美團外賣聯名交涉函》,其中指出美團外賣向餐飲企業收取的高額外賣佣金,已超過餐飲企業承受極限。並指責美團涉嫌實施壟斷定價,新開餐飲商戶佣金最高達26%,已大大超過了廣大餐飲商家忍受的臨界點。

美團在後續的迴應中稱2019年八成以上商戶佣金在10%-20%,真實的數字遠低於各種傳言和想象。但廣東餐飲協會很快又公開了海豐縣小餐飲行業協會的一份報告,報告顯示,海豐縣166家商家中,有大約120家上了架美團外賣平臺,2019年,120家商家中無一佣金抽成低於20%。

配送費問題屢受關注:用戶指責“殺熟”,騎手抱怨“賺的少”

收取高佣金的美團,騎手的收入怎麼樣?

2020年,在美團平臺上獲得收入的騎手上升到了470萬人,同比增長達17.88%。與之相比,美團在餐飲外賣騎手身上花費的成本,從2019年的410.42億元上升至486.92億元,同比增長達18.64%。從兩項數據的增長速度來看,美團在單個外賣騎手身上所花費的成本沒有太大變化。照此計算,2020年美團平均在每個外賣騎手身上花費的成本約爲10360元。

外賣騎手與平臺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二者的“博弈”當中,配送費問題往往成爲一大核心關注點。今年2月末,廣州一名美團外賣小哥視頻吐槽,自己送1000元的喜茶訂單,配送費才5塊錢,喊話美團“你能再噁心一點嗎?”,“你是怎麼想的”。相關話題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前五。雖然後續該外賣騎手又進行了澄清,表示是自己看錯“誤導大家了”,真實的配送費是“9塊4,加上大額訂單5塊錢。”但雷達財經梳理後發現,此類事情也並非孤例,有人還稱自己送過50杯大杯奶茶,配送費卻跟一杯奶茶一樣。

配送費問題,不僅是騎手關注的焦點,有時也被部分用戶扒出“貓膩”。去年12月,“漂移神父”以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爆料美團“大數據殺熟”。文章中,“漂移神父”表示,自己經常點的一家驢肉火燒外賣,配送費在開通美團會員前沒有超過3元,開通美團會員後反而變成了6元,而在另一個沒有開通美團會員的手機上,僅有2元。美團在後續回覆中以軟件定位存在定位緩存,導致配送費預估不準進行解釋,並稱實際下單仍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但“漂移神父”本人對此迴應表示無法接受,認爲無法說服自己。在黑貓投訴上以“美團”+“殺熟”搜索,可獲得137條結果。

歷經十年發展,美團已經成長爲一家互聯網巨頭,被外界視爲“基礎設施”。2020年,美團營收破千億,邁向下一個十年。在高速發展之餘,美團能否更好地兼顧到騎手、用戶、商家的利益?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