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校友總會理事長許勝雄號召教育界校友凝聚共識、尋找未來教育的行動方案

(師大校友總會理事長許勝雄號召教育界校友凝聚共識、尋找未來教育的行動方案。圖/臺師大提供)

爲了迎接明年百年校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全國校友總會攜手,陸續在全國舉辦四場「未來教育在臺灣」教育峰會,北區場在11月13日先登場,全國校友總會理事長、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臺師大校長吳正己號召下,上百位國高中校友校長、老師及教育局處首長齊聚,針對「極速科技、後疫時代、國際變遷」三大主題,凝聚共識並尋找未來教育的行動方案,爲臺灣的教育帶來前瞻與展望。

臺師大自1922年創校迄今,歷時近百年世代傳承與培育人才,尤其過去肩負師資培育的重責大任,更是影響臺灣教育的重要推手,畢業校友在全國各級學校師資、教育行政人才表現亮眼,其中國中校長佔全國34.7%、高中職校長佔全國44.4%、大專院校校長佔全國12.6%,目前教育部長和六都教育局長都是校友,還有12位校友爲現任縣市長或教育局處首長,對臺灣的教育影響深遠。

許勝雄是臺師大國文系畢業校友,他強調,教育是厚植國力的根本,期待這次峰會除了強化校友凝聚力,更彰顯臺師大在教育界的領導地位,並探討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盼爲急速變化時代中如何培養未來人才,提出嶄新觀點,對臺灣社會有所貢獻。

隨着人工智慧不斷演進,共享知識時代來臨,專業知識都可以被AI取代時,關於未來教師的師資培育、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等,甚而未來的學校制度與升學制度,都亟需思考「知識與學習」的創新。因此臺師大與全國校友總會及各地校友會,設定三大面向、10項議題,運用公民咖啡館的方式,進行對話與交流,以連結不同觀點。

三場專題講座中,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張國恩以「極速科技之未來教育」爲題,強調後疫情時代將面臨四大轉變:教學與學習型態面臨改變,師生互動模式將會創新,學生爲主、老師爲輔的角色轉變成爲趨勢,老師是陪伴者或學習管理者,需重新思考。

吳正己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製與強化,包括電腦設備升級、網路的穩定度等,大數據與AI帶來個性化教學,視訊化教育也使學習管道更公平;跨國教育合作的變革,擴大了學習資源分享,但學習管道量多卻不一定質精;最後則是非同步教學的廣泛運用。最後他認爲,數位科技對教育的影響雖然有利有弊,但面對大趨勢,教育會逐漸導向「Open School」,擴大對學習資源的利用。

地理系畢業校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接着提出「後疫情時代之未來教育」,教學虛實整合造成深度自主學習,由於學習載具不同,與偏鄉中小學攜手合作成爲關鍵。雖然線上課程成爲趨勢,卻也較易使學生分心,因此將50分鐘課程切分爲小段落教學,並鼓勵互動參與,纔能有效補足線上教學的缺陷。

教育系畢業校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王如哲則談「國際變遷之未來教育」,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發展政策」,在國際化趨勢下,下一代須具備英語能力,但如何看待英語更爲重要,他認爲,英語應作爲國際間溝通橋樑,而非英語世界的單方文化輸出。

王如哲建議,臺灣學生除了學習英語外,也可以嘗試瞭解非英語系國家的文化、熟悉各國口音,透過英語擴展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避免文化偏見與我族中心,例如多和外籍學生接觸談話。至於如何自在學習英語,王校長認爲學校可以協助學生出國拓展視野,或是在課堂安排國際生與臺灣學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