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創新潛能  激發創新活力(評論員觀察)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

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綜合應用沉浸交互式展陳技術的元宇宙體驗展館首次亮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隨着新技術、新成果、新應用不斷涌現,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爲服務貿易發展注入新動力。當前,全球疫情起伏反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本屆服貿會爲“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寫下生動註腳。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時強調:“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創新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創新發展成果噴涌而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碩果累累,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創新推動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朝着高質量發展方向破浪前行。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已經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十二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這一變化,對應着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是2012年的2.7倍。同時,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持續向縱深推進,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更趨完善,研發人員總量位居世界首位。真金白銀的投入,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了全社會創新活力,爲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支撐。

近年來,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科技成果轉化也在加速推進。仰望浩瀚寰宇,“嫦娥”奔月、“天問”落火、“羲和”探日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浪漫遙想照進現實;逐夢萬里海疆,“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海鬥一號”等深海探測裝備,揭開海底世界神秘面紗;俯瞰神州大地,立體交通網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天塹變爲致富通途;放眼廣袤田疇農技農機助力增產減損,中國飯碗端得更牢……科技成就燦若繁星,創新成果熠熠生輝,科技也進一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非凡成績,映照着我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充分展現了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今天,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無論是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創新速度,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但與此同時,我國科技創新在原創能力、高端人才、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對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面對科技發展新形勢,馳而不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才能推動科技事業不斷前行、取得更大進步。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我們一定能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在新徵程上書寫新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