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館遇襲 中、以都曾是苦主

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一日遭空襲,由於各國駐外使領館受國際公約保護,尤其是大使館,被視爲一國主權象徵,甚至該國領土的延伸,故直接遭鎖定空襲的案例極爲少見。這裡回顧相關著名案例,即貝爾格勒的中國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九九九年遭美國及北約組織(NATO)空襲轟炸事件,以及另一起一九九二年以色列自己淪爲苦主的相關案例。

北約自一九九九年三月底開始空襲南斯拉夫,其理由是時任南斯拉夫強人總統米洛塞維奇在科索沃對阿爾巴尼亞裔人的暴行。貝爾格勒的中國使館同年五月遭五枚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炸彈擊中,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其中一枚還穿越中國大使官邸屋頂,但未爆炸,才逃過一劫。

儘管美政府矢口否認是蓄意行爲,華府和北約均很快公開定調爲「事故」,但仍引發諸多臆測。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曾痛批是戰爭罪與野蠻行徑,也讓美中關係陷入谷底。之後美中經五輪談判,才達成善後協議。美國當時的柯林頓政府最後賠償中國二八○○萬美元,並提供遭炸死的三名死者家屬及廿七名傷者四五○萬美元人道援助。

談判時雙方主要爭點在於,美方主張,事發後美國的駐中使領館建築物也遭抗議人士於示威時破壞,例如遭丟擲汽油彈和砸碎窗戶。最後雙方皆有所讓步,中國因此賠償二八七萬美元。

另外,以色列與全球猶太人三月十七日才紀念其駐阿根廷大使館爆炸案卅二週年。本案釀成包括三位館員在內的廿九人死亡、二四二人受傷。

據阿根廷最高法院和以色列的最終調查結果,皆指向由伊朗當局最高層與德黑蘭支持的黎巴嫩什葉派民兵組織真主黨所爲,其中被阿根廷最高院發佈通緝令的真主黨高階指揮官穆尼耶,二○○八年在大馬士革被暗殺。

惟至今這起事件真相仍不明,以色列仍堅信伊朗要負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