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補給分配如履薄冰──《悲歡離合四十年:北伐.抗戰》(五)

1924年9月,孫中山在廣東韶關北伐誓師時留影。(新華社資料照片)

八月二十六日,第四、第七、第八軍分三路向武漢三鎮挺進,汀泗橋一役擊退吳佩孚軍,接着又於三十日與吳軍在賀勝橋激戰。賀勝橋是武長鐵路之要鎮,也是進攻武昌必經之途。吳佩孚知道戰局已到生死關頭,因此親自率衛隊到前線督戰,將機槍架在鐵道橋上,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不料經過一晝夜戰鬥,吳軍三道防線一一被攻破,仍然不支潰敗。賀勝橋一役告捷,第四、七兩軍會合與趕到的第一軍圍攻武昌,第八軍則渡過長江北取漢陽。吳佩孚殘部憑藉武昌堅城死守,在城頭佈滿重機槍隊,向城下北伐軍掃射。九月三日,第七軍組成敢死隊奮勇登城搶攻,但死傷慘重,進展甚少,軍長李宗仁只好下令暫停進攻,等待攻城器材運到。一度傳第一軍第二師已經攻破忠孝門,後來證實是誤傳。蔣、白與諸將商議,決定對武昌圍而不攻,轉移攻略重點,之後武昌已失去戰略作用,守軍於十月十日開城投降。

北伐軍接連劇戰,前線各軍都感到彈藥缺乏,官兵每人攜行子彈只剩約一百五十發。將領紛紛打電話向行營參謀長白崇禧請求補給。「缺乏子彈只有用刺刀趕快衝鋒!」白如此回覆:「革命軍之補給靠前方,不能靠後方。打敗敵人,敵人之裝備,便是我們之補給。何況打下武漢,漢陽之兵工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白心知如此迴應不合情理,但在當時實在不得不然。所幸革命軍士氣旺盛,鬥志昂揚,在後勤補給不到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摧破強敵,獲得勝利。

不過補給分配確實令白這位年輕的參謀長感到爲難。北伐軍進展至湖南省境後,李宗仁有次曾問白崇禧,就任北伐軍參謀長之後感想如何?「白說,事情非常難做。他說他以前做我(李)的參謀長時,凡事他認爲應當做的,他都可以當機立斷,放手做去,所以工作效率高,事情也容易做得好。」但現在出任蔣總司令的參謀長,情況完全不同:不但北伐各軍有各自的派系歷史,人事問題極爲複雜,各軍用物資,不管如何分配,都有煩言耳語,再加上蔣「耳明眼快、事必躬親」,每每對麾下嫡系子弟兵頗有偏愛,反而讓白這位參謀長難以發揮辦事效率。「所以白說他坐在參謀長的位子上,實在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之至,遇事總要請示總司令親身處理云云。」

但是在蔣這邊卻也暗中對白的專擅感到不滿。據蔣氏的機要科長陳立夫回憶,蔣、白之間經常意見不合,這種情形以對第七軍的使用尤其明顯:「白將軍對他們廣西同鄉,第七軍總指揮李宗仁特別偏私,舉例來說,他曾以參謀總長代總司令下令給軍需署,多發李宗仁的第七軍軍需補給。」陳曾勸白,必須將命令副本抄送蔣總司令,但有時白則改爲不以令文的形式發出命令,避免讓蔣氏得知。

蔣和白都是行事強悍的人,然而白作風直接明快,不免令多疑雄猜的蔣暗生疑心,因此蔣總司令開始將白派往前線。

當第四、第七、第八等軍在武昌城外與吳佩孚部大戰的同時,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等軍則進抵江西境內與孫傳芳部交鋒。九月,北伐軍逐漸迫近省會南昌,但之後戰況呈現膠着狀態,蔣總司令除了將第七軍、第四軍一部調往江西,更加派白崇禧往前線督戰。

白於九月下旬抵達江西前線,他的任務是協助第二軍副軍長魯滌平作戰。十月四日,蔣派員探送命令給白,除了通報各軍進度:「第六軍及一師士氣甚旺,毫無打敗仗形狀,現共有槍六千杆」,並「務望贛東部隊於六日逼近南昌城,千萬勿緩。」七日,又指示白:「第二軍須仍向南昌猛進,其主力應用在右翼,以堵截其竄撫州道路。」不過,蔣氏也授權白、魯等人,部隊的展開可「酌量現地情況而定」。(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