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國軍將領通共投共──崩潰年代之12(蔣世安)

1945年抗戰末期,白崇禧(左一)與蔣中正、宋美齡攝於陝西臨潼。(時報出版社提供)

國共三大戰役統計:

三大戰役名稱/起訖時間/經歷天數/估計損失兵力

遼瀋戰役/1948.9.12~1948.11.2/52天/47.2萬

淮海戰役/1948.11.6~1949.1.10/65天/55.5萬

平津戰役/1948.11.29~1949.1.31/64天/52萬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軍之潰敗,固因兵力、士氣不及共軍,尚有其他諸多致敗之因素,較爲重要者,有如共諜之滲入與軍事機密之泄漏,不同軍系之互相猜忌,以及前線將領之通共與投共等。

國方察覺共諜之滲入與軍事機密之泄漏,是11月4日軍事會議關於徐州之撤退事,僅隔2、3日,東京即有廣播。徐永昌向秦德純言,國防部及徐州總部之機要幹部中,似有匪諜潛伏。秦謂如郭汝瑰廳長與何基澧、張克俠等極莫逆一事以觀,極頗須注意之人物也。何基澧、張克俠是駐徐州外圍的第三綏靖區副司令,是中共地下黨員,於11月8日率3個半師投共。郭爲國防部第三廳廳長,主管作戰,早年加入中共,一度脫黨再思歸隊,與中共取得聯繫,被安排提供情報。11月4日國防部會議的內容,顯然爲郭所提供。所以共方迅即知之,立即提前發動淮海戰役。

例如蔣介石電召杜聿明由徐州來京研商前線作戰計劃時,杜甚懷疑參謀部有間諜泄露機密;而尤懷疑參謀次長劉斐爲不可靠。故不敢公開向蔣陳述其腹案,而要求與蔣單獨談話。蔣允之。

又如濟南之失,蔣說王耀武過去表現良好,惟此次之表現,最使人慚愧而恥辱,其失敗乃由人事,其司令部第一處長爲其外甥,第三處長爲其親信,但當最後乃兩處長首先領導叛變。再如東北「勦匪」總司令部衛立煌的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汪德昭,胡宗南身邊的親信機要人員熊向暉等,均爲中共地下黨員。諸如此類事例,不勝枚舉。

不同軍系之相互猜忌,是1920年代北伐統一以來,久以存在的問題。大的區分有中央系與非中央系(雜牌)之分,後者總是認爲受到歧視,前者自視「正統」,不免驕橫。且各系之內,亦非團結,而難以合作。其間最大的矛盾爲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的猜忌。蔣、李之間的積怨,早在北伐時期即有之,蔣在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即由於李之「逼宮」。行憲後李爲競選副總統,與蔣幾致決裂。白爲李之同系,足智多謀,在蔣、李的鬥爭中,常爲李之有力支持者,故蔣對白忌恨至深。1947、48年的軍事潰敗,白謂一切軍事失利,由於蔣直接指揮之所致,而歸咎於蔣。蔣對白亦有所感曰:

近日何(應欽)、白(崇禧)之言行態度,謂一切軍事失利由於餘(蔣)直接指揮之所致,而歸咎於餘一人,……惟因前方將領逕電請示,餘身爲統帥不得不披露督導之責。

戰局逆轉,情勢不利之際,一般高級將領往往乘機爭權,挾匪要脅,往往如此。白(崇禧)則乃以每月要令武漢私籌一千萬金元爲其個人支配,且不令中央知道也,可痛。時局稍變,則叵測之徒,即起異心。

淮海戰役失利,蔣更認爲白崇禧與共黨「勾結」,別有企圖,其自記曰:

陳毅股匪之主力集結於固鎮附近,對蚌埠作監視脅制之形態,而不加進犯,無殆與桂(系) 白(崇禧)潛約,……留作聯合政府組織之餘地。

其次如晉綏系之傅作義,蔣雖賦以重責,彼此似非完全信任,如徐永昌所記:

多時來每爲宜生(傅字)悚懼,何以蔣先生對之不似過去,亦有人忌而讒之歟?其如國事何?如此下去,責任日重,兵力日損,以宜生之血性,恐有不諱之一日。蔣先生或以爲中央若干師歸其指揮,不知中央軍多數已至無人能指揮,雖蔣先生亦然。

廖耀湘兵團爲黃埔嫡系,瀋陽警備司令楚溪春說:廖至驕橫,任何人不能指揮,參謀總長兼東北行轅主任陳誠於四平街戰役後之檢討會議,原擬對廖有所懲戒,乃廖率黃埔軍師長若干人向蔣跪懇,卒以暫置勿議,以觀後效了事。因之,陳亦不能久任。

蔣爲打通瀋陽和錦州的交通,命冀熱遼邊區司令範漢傑進駐錦州,督訓錦州部隊,東北「勦匪」總司令衛立煌不滿範駐錦州,表示不同意,廖耀湘另派其副司令舒適存至錦州負督訓部隊之責,範不能指揮。凡作戰、訓練、裝備諸事,衛逕下令給兵團司令孫渡,甚至各軍長,但不通知範。勦總參謀長趙家驤及廖等表面擁衛,暗中各處活動,不惜以造謠手段,期使杜聿明回東北。範也採取各種辦法拉攏駐錦部隊。

張克俠,在敵營中爲革命工作的「特別黨員」(圖文/新華社)

前線國軍將領之暗通中共或投共,無論是雜牌或中央嫡系,可謂比比皆是,如濟南戰役吳化文之變,而爲濟南失守之關鍵。淮海戰役之何基澧、張克俠之投共,李彌兵團不得不調,而致徐州之敗。黃維兵團第85軍第110師師長廖運周之叛,使黃維兵團陷入混亂,且使第85軍第23師失去黃之信任,致黃維兵團很快被殲。凡此皆由暗通中共而投共者。

由中共策反而投共者,有如駐守長春之第60軍軍長曾澤生(滇系)等。其間尤以廖運周師長之投共,蔣聞之至爲不安,喟然曰:「廖某果投匪乎?彼爲黃埔軍校第六期生也。此息如果確實,則前途更爲可慮。」

總計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軍損失共約150萬人,其中被俘的約86萬人,降共者約17萬人。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