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蔣下野 孫傳芳傾巢而出──《悲歡離合四十年:北伐.抗戰》(十三)

白崇禧親臨前線指揮。(時報出版提供)

敵前撤退,極爲困難。白崇禧發現原本擔任後衛的陳調元部隊,因爲被敵方騎兵阻斷,無法趕到八義集,而此時楊傑的部隊還沒有撤下來,於是白帶着廣西警衛營三百人親自斷後,掩護大軍撤退。沿途有土匪騷擾,白下令只要沒有人員傷亡,無須與之糾纏;陳調元部補給中斷,白將指揮部的給養撥交陳部濟急,終於在八月六日平安把部隊撤回江南。

由於前方消息混亂,蔣介石遲遲未能得知白部是否已接奉撤退命令,使他極爲焦慮,嘆道「交通之滯誤誠可殺也。」蔣亟欲得知白的行蹤,還有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武漢已由「和平分共」進入「武力清共」階段,寧漢雙方既然都已反共,就有了談判合作的基礎。汪精衛致電李宗仁,表示寧、漢可以合開國民黨的四中全會,但是在八月九日,唐生智發通電,指責蔣介石「自立政府,擅開會議,屠殺異己」,顯然以逼退蔣介石作爲合作的前提。在蔣看來,南京三名手握兵權的將領,李宗仁已萌異志,何應欽應該會站在蔣這一邊,因此得到白的支持以壓制李的反側,對蔣至關緊要。蔣於八月十日致電白崇禧,說「兄(白)須速回,以軍會期近,及漢事進行,皆俟兄來決定也。」清楚表明他的急切期待。

八月十二日,國民黨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暨監察委員聯席會議,蔣在會前與李、何、白三人預商主張。大出蔣預料的是,李、何、白三人竟都贊成與武漢談和。蔣只好表示:「餘惟有以中央執監委員會之主張爲依歸。」但李、白聽了都不以爲然,而何應欽則沉默不發一語。據說白崇禧還說:「總司令能離開一下也好,等到我們渡過目前難關後,再請總司令回來行使職權。」在會後又託蔣氏親信張羣傳話,要蔣「自決出處」。

「餘何人斯,爲人逼迫,竟至於此!」蔣介石在日記中憤恨寫道。但是由於形勢所迫,他決心立刻辭職下野,當晚即離開南京到上海。

這是蔣介石政治生涯當中第一次下野,對於李、何、白欲向武漢談和,他自然認爲是對其背叛。「白崇禧與李宗仁通敵求全、謀叛敗黨之罪,世世國民不能忘也。敬之無主,亦非無責。」三人之中,蔣對於白的「逼迫」尤其銜恨。八月十五日是蔣氏正式發佈下野通電的日子,當時他已回到奉化故里,在日記裡寫道:「此次引退,比較心和氣平,毫無怨恨,即受健生加以詞迫,亦不以爲意,蓋以良知無疚,心地光明也。」這是自欺欺人之語。在此之前,蔣欣賞白的才幹,又不喜他獨斷專行,可說是愛恨交織;下野之後,蔣對白由愛轉恨,極爲防範,內心裡已將他當作敵人看待。

但蔣的城府甚深,上述這些心理反應,除了少數親信之外,無人得知。蔣與桂系之間也只是暗中角力,爭鬥並沒有浮上臺面。八月十六日,白崇禧聯名李宗仁發通電,挽留蔣氏,請他回南京繼續領導;閻錫山派駐南京的代表得知蔣離京赴滬的消息時,即往見白崇禧,詢問「介公赴滬,是否如外界所傳,有辭退總座之意?」白氏回答:「漢派既一致反共,僅以介公個人關係,而武裝同志仍不免出於兵戎相見,於心實有所不忍,故決定辭職以免糾紛」。十八日,白在上海招待各界茶會上致詞表示,蔣對他說「我之軍隊非不足以敵武漢,但我決不願自相殘殺,予殘餘軍閥復起之機會,」政府中人一致挽留無效,「到晚間蔣總司令即離寧來滬。兄弟(白自稱)本擬隨總司令偕行,嗣因總司令謂,『大家都走,南京無人主持』,即推兄弟下車。」

白崇禧講出上述這番頗具同志情誼對話的時間,是八月十八日。七天後,孫傳芳趁蔣介石下野機會,傾巢而出,發動大規模攻勢。南京國民政府與北伐前途,面臨最嚴重的考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