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劉良升專欄/父親的金三角情結

2013年,在泰國清萊滿星疊」村的大同中學,一名學生在背「弟子規」。(新華社)

一九四二年,中國遠征軍離開了故土開赴緬甸日軍作戰,很多熱血勇士犧牲了生命客死異鄉,尚有部分生還者後來不願捲入國共內戰,故在抗日勝利後就散落在緬北一帶,未回國門。一九五○年國共內戰的末期,更有一支爲數衆多,以雲南居民爲主,效忠國民政府殘軍眷屬,退入緬境金三角一帶,他們並與稍早散落各處的遠征軍隊員,在地華僑,和當地民族武裝勢力結合,統一在前陸軍第八軍軍長李彌將軍(雲南人,黃埔四期畢,屬於原中國遠征軍滇西序列)的領導之下,合力在緬甸國境內組建了臨時根據地。這羣孤軍因爲身處緬境,不見容於緬甸當局,故平時除了必須提防緬軍的攻擊,還要與大自然中的疾病,猛獸毒蛇水蛭天敵劇烈抗爭,這其中有多少血淚交織的故事,而對他們最好的註解竟然是柏楊先生在《異域》這本書中所寫「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這是何等的悲壯,淒涼,孤寂與無奈。

曾幾何時,當我尚在小學懵懵懂懂的階段,家中的書架上多了《中國遠征軍》(作者已不記得了)和《異域》(柏楊着,當年的化名鄧克保 ),在我們這個擁有湘軍背景的家庭中,多了兩本戰爭文集是稀鬆平常的事,我只是在茶餘飯後,信手拈來其中之一,翻上數頁聊充休閒而已。未幾,這兩本書的概要已經深入我心,只是彼時「少年不識愁滋味」,身在富足安康的臺灣寶島,年幼無知的我並未進一步深層地去思考,在那個悲壯的大環境下,爲國家爲民族爲生存,在「異域」垂死掙扎的苦難同胞們

一直到了一九八二年,柏楊先生在《中國時報》的贊助之下,實地探訪金三角,並在《中國時報》的副刊上連載〈金三角,邊區荒城〉的大作,深刻鮮活地刻畫出三十年後,這批無人聞問的炎黃世胄在「異域」的艱苦生活。當時奉蔣氏政權之命,並未撤退回臺灣島,而滯留在中南半島的孤軍部隊,已於先前就逃離了緬北,在段希文李文煥兩位雲南籍將軍的指揮下,有組織地抵達泰國北方邊界。然而迫於現實所需,孤軍弟兄們毫無選擇地化爲泰國軍方邊防僱傭兵,歸泰國○四指揮部節制,受命與盤據山區的土共和苗共軍隊作戰,以生命和鮮血換取居留泰北的一線生機。雖然在那片龍蛇雜處,毒品氾濫,各方武裝勢力縱橫的複雜山區,孤軍仍面臨出生入死的日子,但對比稍早在緬境居無定所,流離顛沛而言好多了。不過泰北山區基礎設施不足,交通不便,物資匱乏,土地貧瘠,孤軍夥伴眷屬們生活落後清苦,卻戮力在艱困條件下自立開辦華校,那份堅持要將中華文化繼續在異域傳承的決心,着實讓我們爲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