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未受蔣經國重用的人──進步臺灣的關鍵人物(一)

王作榮(左)、張叔明(中)、趙耀東(右)座談特許行業。(蘇俊郎攝,中時報系檔案照請勿轉載)

編者按:中華民國能逐漸走向現代化,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靠各方面的努力,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最近出版的新書《進步臺灣:70年代起提倡的「改」與「變」》,其中摘錄11位轉型年代的關鍵人物,除了大家熟知的深耕臺灣推手蔣經國、孫運璇、李國鼎、趙耀東等外,本專欄今起節錄另外5位較少被人提及,但對臺灣轉型深具貢獻的關鍵人物。

王作榮先生(1919-2013)才氣縱橫、勇氣百倍;又有深刻的觀察、一針見血的評論與萬夫莫敵的自信。

他是一位受過嚴格現代思潮訓練的經濟學家。他融合了儒家思想、西方理念、獨立思考、道德勇氣;以財經、教育、法治爲釐訂政策的主軸,以國家現代化爲終極目標;集大學教授、意見領袖、政府官員的三重身分,言人所不敢言,堅持人所不敢堅持;其綜合影響超過了任何一位教授、一位意見領袖、一位官員。

經濟學家依他們的貢獻也許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對經濟理論有原創性的貢獻,他們是諾貝爾獎得主。自1969年頒發以來,全世界約有70位得到這項榮譽。第二類是按照他們的貢獻及參與,分別在不同的專門領域發揮專才:

──有些在構建模式與實證研究上有成就。

──有些在推進經濟理論上有創見。

──有些把經濟理論與思潮用到公共政策,用以提升社會進步有貢獻。

不曾有中國經濟學家得過諾貝爾獎。一些中研院院士多是第二類的前兩項。

作榮先生是屬於最後一個類型,他對臺灣經濟發展政策的貢獻,不論是正面的提出或反面的反對,半世紀來幾乎是無人出其右者,影響的範圍更超越經濟。

在經濟學界,因研究領域的不同,有勞動經濟學家(labor economist)、發展經濟學家(development economist),比較少見「政策經濟學家」(policy economist)的這個名稱(偶有public policy economics出現)。用這樣的名詞,尊稱他爲臺灣第一位「政策經濟學家」,是完全符合國情的。正如作榮先生自己所指出:他是第一位用總體經濟觀點(如國民經濟預算、計量經濟模型、投入產出表),來設計臺灣整體經濟政策與發展。

王作榮自傳(圖/天下文化提供)

作榮先生的言論與思路影響了臺灣經濟發展政策半世紀。更正確地說:凡是他提倡的,不一定變成政策;凡是他強烈反對的,很難變成政策。他是臺灣50年來第一位經濟學家對財經政策有深遠影響的。

他對臺灣財經政策的直接參與,始自1953年擔任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職務開始;同年受聘爲臺大法學院兼任教職。1964年擔任《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主筆,1978~1988年又擔任《工商時報》總主筆。近40年中,他言論的影響力不能以他自謙的「一得之見」來概括。後又在1990年出任考選部長,1996年出任監察院長。在這段歷程中,他一直不畏一些海外學人對他的批評、財經首長對他的疏遠,以敢言著稱。

作榮先生之受人敬重,是他才氣縱橫、勇氣百倍;又有深刻的觀察、一針見血的評論與萬夫莫敵的自信。綜觀其一生之壯志,就是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中國。

當他多年老友李登輝先生於1988年1月接任總統時,作榮先生時任考試委員。在《壯志未酬》的自傳中有這樣幾段:

李總統在改組內閣時,並未請我出任任何職務。李總統應該知道我最適當的職務,當是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結果發表了錢復,真是出人意料。

我一生的職志並不是想做一個有權有勢的大官,而只想政府給我一個職位,讓我將這一點知識充分發揮,爲國家的現代化盡一點心力,而經建會主委正是這樣的一個職位。

在經國先生主政時代,雖然賞識他的才華,但沒有重用。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當時的幾位財經首長,對他正直的個性曾有微言。以前我總認爲如果那一時代的幾位財經首長再加上作榮先生的參與,必然如虎添翼,更能推動經濟建設;此刻我倒有另類思考:正因爲雙方有一些「緊張」關係的存在,使這些首長更不得不無私無我,全力以赴;也使得作榮先生不得不更嚴謹地思考與批判,或許反而產生了實質上更大的進步。

作榮先生一生最大的失落,就是中華民國沒有變成一個這位「善爲國謀,不善爲己謀」的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現代化國家」。細察今天台灣政治與社會的亂象,能不佩服他的遠見?

《壯志未酬》的自傳中收集了22篇文章,涵蓋了臺灣經濟發展、治臺理念、中國情懷;時間上涵蓋了半個世紀。當中最引起我關注的是第16章〈國家統一綱領〉。當時我與一些學者(包括沈君山、金耀基、丘宏達、高英茂等)被聘爲國統會第一屆研究委員。我們幾位在國外教書的教授常回臺北開會,認真地討論過這個重大文件。我自己從不知道這是出自作榮先生的構思,此一綱領對兩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作榮先生這位融合儒家文化與現代觀念的思想家,最大的壯志是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最大的失落是否沉痛地反映在他的自序中的這幾句話:「重讀本書各文,追憶往事,可知我們那一代的人如何展現士的風範,爲國爲民,莊嚴工作;而現今一些政治人物又是如何展現動物本能,自私自利,無恥貪腐,不成比例,不應該爲文明社會所接納。」

政府沉淪、國家方向錯亂、企業困頓;但是已找不到另一位王作榮。誰說:江山代有才人出?

【未完待續】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本文節選自《進步臺灣:70年代起提倡的「改」與「變」》,作者:高希均,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