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我們那代的「正統」史觀(劉良升)

臺灣歷史課本談辛亥革命,只剩300字的敘述,連作家吳淡如都感嘆女兒不認識孫中山。圖爲大陸游客在南京「總統府」舊址內的孫中山雕像旁參觀。(中新社)

最近瘋傳的一份錄音,是臺灣知名作家吳淡如女士,驚覺她就讀初中的女兒,竟然不知國父孫中山先生,也不明白中國歷史朝代的序列,進而有感而發的分享。無獨有偶的是,媒體人趙少康先生也提及企業家郭臺銘先生的女兒連岳飛都不識。

此時歷史教授吳昆財先生趁機迴應,對當局提出「去中國化竟造成去歷史化」的警訊。因此「去中國化」的新歷史課綱,已使得臺灣年輕學子失去了「時序感」,既不瞭解中國歷史,更無法真正瞭解臺灣。這跟我小時候所學的「正統」史觀大相逕庭。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撤退到寶島臺灣之後,原先強調自己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權。姑不論國際間政治局勢的詭譎多變,即便1971年以前,中華民國是在聯合國內唯一的中國代表,不過至少在內政和教育上,政府一直宣誓自己正統傳承的地位。筆者就是在這般「反共復國」氛圍下的教育產物。在此就敝人淺薄的歷史認知,先不置對錯與否,妄言數十年前所學的正統史觀論述,鹹論可以由道統、法統、和血統三個面向來分析解說。

第一爲道統論:所謂道統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以「王道」和「仁政」爲視角來詮釋正統。我少時「堯舜禹湯文物周公孔孟」的排序朗朗上口。此乃堯舜兩代奉行禪讓政治,選賢與能;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商湯擊敗暴桀,解救蒼生於水火;周文王忍辱負重,在岐山奉行德治;周武王推翻商紂,讓黎民重建天日;周公吐哺,制禮作樂;孔子有教無類,孟子倡民貴君輕,乃並稱儒家二聖。

這個「口訣」列舉歷史上著稱的聖人,再往後教科書上出現的道統繼承人,就是國父和蔣公。試想昔年爲了鞏固當時「風雨飄搖」的偏安政權,這種「造神運動」的連結性和功能性不難理解。

第二爲法統論:亦即政權一脈相承的合法性。縱觀各朝各代的盛衰,商繼夏,周代商,歷秦漢唐宋元明清的更迭,到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不但恢復了以漢人爲主體的政權,也創建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這份強調中華民國來自數千年興替法統的正統性,不言自明。

第三爲血統論:血統論固然攸關過去「家天下」政治系統的接班選擇,但是尚適用於現存君主立憲不具政治實權的英國、日本諸國了。

在古代封建時代的君主爲了挑選繼承人,屢屢在立嫡立賢立長立愛之間掙扎。且因爲立於一尊的政治權利過於誘人,自詡血統純正而欲繼位正統,所造成的奪門之變,不可勝數,前漢有七國之亂,西晉因八王之亂而亡,南北朝的宗室相殘加劇社會動盪,連千年一遇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都無法免俗發起了玄武門之變手弒手足。以血統之名謀取正統之實,沾滿了斑斑血跡!

茲舉一歷史事件,其「法統」和「血統」支持者不相伯仲,各有所好。

後漢末年,曹丕強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曹丕雖3次推辭,最終勉爲受之,以除卻天下人對曹魏「得位不正」的物議。後來撰寫《三國志》的史官陳壽,記錄魏國是繼承漢統的唯一合法政權,並將劉備所建的「漢」貶稱爲蜀,降爲地方政權。這是漢禪魏,開啓魏晉南北朝的法統基調。

不料近千年之後,已經失去淮河以北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權,爲了營造南宋出自北宋皇室純正血統的氛圍,將漢高祖劉邦之裔孫劉備,推崇爲後漢的繼承者,成爲以血統觀點評定三國正統,從而厚植爾後羅貫中著述《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養分。而許多對劉備小朝廷的同情者,還使用「季漢」(其名最早出自於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一詞替代常用的「蜀漢」稱謂,以表彰前漢,後漢,季漢的正統傳承關係。

誠如以上的三國正統論述之分歧,一般對歷史的觀點,不論用道統、法統、血統角度來詮釋正統,固然各有不同的論調和支持者,純屬各自表述罷了!但是當局若憑藉選擇性的片段史論,造成歷史學習者產生切割剝離的混餚史觀,所造成的反效果就值得注意了!吳昆財教授之警語,當局不可不慎呀!

(作者劉良升現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