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科院鄰居不反核?──望穿海峽的眼睛之3(朱偉嶽)

1955年10月02日美國水利專家薩凡奇博士勘察石門水庫壩址。(徵信新聞,中時攝影組攝)

民國50年代,石門水庫正好建設完成。上游在大溪附近,雨水逐漸淹入水庫,水位升高了百餘公尺。在今天大溪慈湖所在,形成一個小型人工湖泊;湖泊的四周,景色秀麗。陳誠乃建議,在這裡爲蔣介石興建行館,就是後來的慈湖賓館。

這裡離臺北市不太遠,地勢又隱蔽,蔣介石乃逐漸把這裡建設爲反攻大陸的指揮中心,亦即所稱國光計劃的所在。民國52年,國光中心在慈湖的後側建設完畢,內有國光計劃的司令部,是各單位聯合辦公的地方。接着把中山科學研究院設在佳安村的淮子埔(後蔣經國將之更名爲新埔)。

其次把所有陸、海、空軍相關科系統合爲一的中正理工學院及陸軍總司令部,自臺北遷移至龍潭。離龍潭不遠處的龍岡,是陸軍第一軍團所在;不遠處的桃園,有空軍基地,皆成犄角之勢。故當年的國光中心,是中華民國軍事指揮及科技建設中心。

我於民國56年完成在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的學業,回國來到中科院籌備處報到。因籌備的時間剛開始不久,故當時院內的工作人員不過100人左右。當時籌備主任唐君鉑就規定,院內所有的清潔工,園藝工,水電工,泥水工及勤務工小妹等,都要優先引用當地居民擔任,以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

龍潭地區是客家區,我是廣東梅州市平遠縣客家人,能操純正的客家話。許多勤務小妹在公餘之暇,會用客家話互相埋怨或說些玩笑話。因此,當我在一旁暗自好笑地聽着聽着,突然也講出一口流利的客家話時,可是嚇傻了不少小女子們。當這些客家小子們問他,怎麼也會講客家話時,我只能好氣又好笑地回答:「我那兒就是老祖啊。我客家語講的都比你們好。」

在中科院員工中,一般勤務性質的員工職位,或許就把龍潭地區附近所有的待就業人口消耗完了。這些以客籍爲主的勤務員工,貢獻卓着。他們不僅協助維持了中科院的日常運轉,同時也帶動了他們的親友或子弟們,投身於科技學業,最後不少人也加入了中科院的高科技行列。

我在中科院待了20多年,中科院在這裡興建了一座4萬瓩的天然鈾重水式原子爐,較之蘇聯車諾比發電廠所使用的天然鈾輕水石墨式原子爐,當然更安全先進。但對一般人而言,一樣都是核反應器啦。

但是,在我所知的這20多年,當地客家鄉親,好像從沒有過任何規模性的反核抗爭。是客族人比較笨嗎?我認爲,當然不是。最合理的原因或許在,受石門水庫的影響,當地人比較信任政府的興利作爲。加之許多親友就在中科院內工作,他們和裡面的工作人員在一起,口濡目染地發現,絕大多數都是正直的科技君子,追逐名利的絕非主流。他們既然都說安全,而且許多人就在裡面工作,還需要抗爭?

(朱偉嶽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本文爲桃園市龍潭區佳安裡裡長羅濟巧訪談朱偉嶽之紀錄)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