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專欄:龍城飛》從《難忘歲月》看解放後東北農村 一個女農民的生命歷程(五)

文化大革命──大字報。(本報系資料照片)

前言:東北遼寧農民女作家書香的《難忘歲月》書中描述的是一個「四類分子」農民的家屬,在農村經歷種種政治運動的生活情形。梁書香生於1946年東北,直到1980年才離開農村,在農村中完整地度過了毛澤東的時代。由於來自於四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壞份子,後加上右派,五類。習慣上仍稱四類分子)家庭的親身描述非常少見,本書提供了相當珍貴的閱讀與研究價值筆者在此摘錄主要部分,分爲四期刊載,以饗讀者。--龍城飛於臺北芝山岩。

文革結束後,1978年,梁書香嘗試寫作,4月,以先生餘福江的名字將作品寄給北京的《人民文學》。8月中旬,《人民文學》派來一位年輕編輯來到梁書香的公社,和梁書香商量改稿,其中的重點在於要把毛主席和四人幫區別開來,造成小說中男女的愛情悲劇的罪魁禍首是四人幫,毛主席偉大,文化大革命沒有錯,毛主席在人民羣衆中的形象一定要樹立、擡高。梁書香認爲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如果四人幫領導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豈不是自相矛盾?編輯苦笑着說:「目前妳只能這樣改,否則這篇小說就通不過。」這樣,在稿子中特意增加了歌頌毛主席、文化大革命,醜化四人幫的句子,到後來,整個文章失去了原本的真實性。結果當時「傷痕文學」鋪天蓋地,梁書香的文章改得過了頭,反而跟不上風潮,就一直沒有刊登。而大連市的《海燕》雜誌再重新修改稿件,發表了。從此梁書香受到當地媒體的注意,她開始在遼寧省刊物上發表作品,上了大連電視臺接受訪問。遼寧作家協會並且資助梁書香和其他女作家到外地旅遊取經,這是梁書香第一次出遠門。梁書香有名了,當上了縣人民代表、縣政協委員。接任大隊婦女工作主任,梁書香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漸漸成了村子裡的「要角」,在地方上有開不完的會。有人形容梁書香在家鄉跺腳,地也會震動。書中沒有言明,筆者認爲此時她應該是參加共產黨,成爲黨員了。一個人入黨了,在共產黨社會中,身份的辨識完全不同,成爲統治階級的一員。

文革以後的梁書香

1982年,政府開始土地承包到戶,梁書香和丈夫、女兒,三人分了九畝地,梁書香一家依然種地養豬,而且豬養得特別肥。但是樑家缺乏畜力,梁書香在大隊工作,餘福江教書,兩個人得抽空種地,搶水灌田插秧,異常辛苦。

1984年5月,梁書香三哥山西寄來當地招聘中學教師申請表,如果被聘用,在農村中的家屬可以一起進城。6月上旬,梁書香趕往山西長治市住在三哥家,準備考試,梁書香報名的是語文,也就是英語,結果沒有通過。後來長治市教育局招聘教師,三哥把梁書香發表過的小說蒐集起來,教育局看了就免了筆試和麪試,就直接接受了梁書香。於是,梁書香準備辦理離開農村的手續,鄉婦聯主任打電話要梁書香去黨校開會,梁書香告訴她,馬上要去山西了,對方吃驚不已。回到大隊上,大隊長說:「有必要跑那麼遠嗎?你在大隊還少掙錢嗎?如果想過城市生活,等你女兒大學畢業,你跟女兒去不行?」這時候,梁書香事實上在農村社會中已經紮了根,和各方面關係相處和睦,而且在農村中很有貢獻。梁書香爲什麼一定要離開?在書中沒有直接說出道理,但是可以看到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脫離農民身份,成爲城市人。城市、農村是一種明顯的社會分層,城市的生活機能與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農村與農民完全不同,農民要下田耕地,不但辛苦,收入少,文化水平低,農民身份和戶籍還會移轉給下一代;第二,梁書香的家庭在農村中是四類分子出身,她回憶:「那些年我身爲四類分子子弟,幹什麼什麼不對,說什麼什麼不好。夾着尾巴像老鼠一樣縮在牆角,周圍的人看你的態度是輕蔑、鄙夷:哼!天生一副下賤樣;而你稍微想硬硬翅膀做做掙扎,就會引來別人的驚訝和不滿:咦!她這個四類分子子弟還逞兇,你看她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梁書香的家人受了這樣子的歧視20多年,他們如果獲得城市戶口,農村四類分子的成分不會跟隨進入城市的生活網絡;第三,梁書香和哥哥們受到父親影響,對於知識分子有一種認同,認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智慧,而智慧來自於知識的取得。這個想法是和毛澤東的看法-作家應進入農村、學生應上山下鄉,向貧下中農學習不同。1984年底,9月梁書香得到山西長治市中學教語文的教師資格,年底全家從農村遷出戶口,終於成了城市居民。

之後,梁書香的女兒鼕鼕得到蘇州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梁書香全家,除了弟弟早逝,樑家的第三代、第四代幾乎都一個一個地進入了大學。三哥的二女兒在1990年高考(即升大學考試)中外語類全省第一,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後來留學瑞典,回國後成爲有車有別墅的高級白領階級;2009年三哥的外孫女北大一畢業就飛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到這個時候,樑家都脫離了四類分子子女的陰影,不僅得以正常的生活,下一代中的表現許多更是突出。

梁書香與她的家人的一生由悲劇開始,歷經動亂,終以喜劇收場。這個故事很有啓發性,梁書香紀錄的1949年到2009年,足足走過了一個甲子六十年,經歷了三代人。梁書香和她的家庭是近代中國革命中的一個悲喜劇的縮影,從這個真實的故事看,中國人雖然容易陷入外人與自身造成的困境,最後終於可以在適應中調整過來,重新開始。惟一的問題是比較慢,受的苦太多太長,許多過程是不必要的,這可能和我們的文化有關。經歷過大的動盪,由梁書香與她的家人的生命過程來看,家庭是他們最重要的依恃。文革這樣的動亂都沒有摧毀家庭,家庭的凝聚力與成員的向上性是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由此,未來一個更正常、更好的中國是可以期待的。

結束的話

梁書香在2009年10月出版《難忘歲月》並在2013年4月再刷,於2013年9月出版《遼南往事》,所談的主要是《難忘歲月》之前的事情,敘述關於家族之間由於動亂、貧窮、外患發生的種種困難和紛爭。筆者雖然認爲很有意義,但是由於近代中國民族經歷的艱難困苦太多,筆者和讀者都已經無法承受過多的「痛苦閱讀」,因此筆者沒有計劃繼續導讀《遼南往事》。惟一,筆者願意說《遼南往事》中的一件事,清末民初,梁書香的三大爺、三大娘由於家裡欠了地主五毛錢還不了,在立冬零下3、40度的半夜,帶着一家人包括梁書香的父親逃亡,從山東闖關外。然而一家子才走到萊陽,已經走不下去了,就把九歲的女兒小青賣了幾個錢,再繼續往下走。後來才知道買小青的家人是因爲兒子是個瘸子,怕長大了找不到媳婦。筆者講這件事,是願意提醒國人,許多中國人(包括臺灣人、香港人、海外華人)在近代動盪中所經歷的,並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我們學校教育中所讀到的經過黨國(包括國民黨、共產黨、民進黨)所編寫的制式歷史。真實的情形,更多是梁書香家人這些小人物的生活,尤其令筆者感到揪心的,是在那樣的離散歲月中,一個小女孩小青突然失去家人的遭遇。(系列完)

(龍城飛,原名楊雨亭,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