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型的藝術家」 電鋸特工隊:臺藝大雕塑系

圖、文/非池藝術網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藝術家,最常聽到的回答會是「天馬行空」。在臺灣藝術大學校園裡,有一羣藝術家,她們雖然天馬行空,但更像一羣懷抱夢想、埋頭苦幹的工人,她們的實做能力超強,可以把腦中的想法經由平面構圖再轉換成立體實物,我們可以稱呼這羣臺藝雕塑系學生爲「實踐型的藝術家」。

身穿輕便的混搭風格、休閒的羅馬鞋,臺藝大雕塑系學生看起來跟校園裡的其他人沒什麼兩樣,不過,當她們走進木雕工房,立刻換上厚重工作服帆布材質工作鞋,開始忙進忙出。從最初的木柴搬運、手持電鋸,到最後的刨刀細刻、上蠟保養,每一個步驟她們都是親自感受。

「我最喜歡木頭香氣紋理!聞起來很幸福!」臺藝大雕塑系學生蔡欣倫表示,在大一、大二的基礎課程中,每個人都會學習「木雕、金屬石雕、塑造、複合媒材」等5大立體媒材的表現手法,木雕的質感讓她一刻就愛上,這也讓她所創作的「牙齒家族作品,細膩甜美的色彩背後,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特地保留的原木色調。

全臺灣240所大專院校裡,目前只有臺灣藝術大學設有雕塑系及6大工房,在複合媒材教室裡,學生們不斷實驗與探索各種材質的可能性。臺藝大雕塑系學生吳嶽洋利用線性媒材組合來模擬織布的針線紋路,並以時尚雜誌中的模特兒爲創作來源。這是因爲時尚模特兒不同於一般人體模特兒,她們的動作誇大、甚至不符合人體工學,可是卻展現了流行的浮誇。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在進入工房前,必須先學會人體解剖學鋼鐵焊接術,讓人腦中不禁浮現怪醫黑傑克科學怪人影像。想知道雕塑係爲什麼需要學會這些秘技敬嗎?請期待池中藝週報系列專題「藝術科學家泥塑與金屬」!

非池中陪着你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