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大陸經濟轉型的陰影(莊奕琦)

大陸經濟。(shutterstock)

最近大陸經濟情勢備受國際矚目,從官方重手整頓電商、補教業、遊戲產業,到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標,大型民營企業紛紛捐出鉅款,再到近期的限電,衝擊一波又一波,讓外界更難看清大陸經濟未來的展望。

2020年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中國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脫貧,完成歷史階段任務後,接着提出中國必須在2035年實現「共同富裕」方面要取得實質性進展,朝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後階段。如何看待此一重大政策宣示的意涵及其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實值得關注。

中國自1979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已取得重大發展,每8年經濟成長1倍,整體經濟翻了32倍。但城郷差距與所得分配不均現象卻持續擴大,城市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高達3.35倍。2019年根據中國官方公開的吉尼係數爲0.465,實際數字應該超過0.5。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的一份報告就稱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

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的研究數據,中國目前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近31%的財富,高於2000年的21%。胡潤研究院今年3月的全球富豪榜顯示,中國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達1058位,總人數全球第一,超過美國、印度和德國的加總。2020年5月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公開表示,中國有6億人平均月收入只 有1000人民幣左右。此數據也獲多項研究證實。中國快速經濟成長的背後是極度的分配不均,難怪脫貧後接着要追求共同富裕,成爲當前政策的首要目標。

經濟發展是中共專政下取得執政基礎的硬道理,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經濟面上,城鄉發展差距以及所得分配的不均不利於被視爲脫離「中等收入陷阱」,以增加消費主導的經濟內循環的發展轉型。政治面上,民營企業逐漸主導經濟體系,市場力量凌駕於黨中央領導,國退民進的結果危及中央集權的政治穩定。社會面上,所得兩極分化嚴重危及社會的公平和穩定,動搖社會主義基礎。

按照發展的邏輯,第一次分配應該適才適所,依能力分配所得,發揮最大效率把餅做大,再透過第二次分配,以建立健全財政分配與社會福利和安全保障制度,移轉並重分配所得以降低分配的不均。不均的產生與初次分配的發展策略息息相關,中國經濟的改革是採不平衡的發展策略,讓一部分人,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人先富起來,再加上利於中央控制實施的城鄉二元化的戶口制度,註定了發展過程中的分配不均(包括教育、醫療保障、社會福利等)不可避免。

再加上中央集權體制缺乏適當的財政分配製度與公平的社會福利保障,使二次分配無法有效發揮作用。二次分配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財政和社會保障制度規畫,也需要長期經營,曠日費時。第三次分配遂成爲短期的救急措施,即由高收入人羣和企業,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

大陸官方在做法上以反壟斷之名、保障消費者使用數據、維持市場競爭秩序等理由,以國家的力量打擊大型民間企業,企盼同時處理政治與經濟的難題。造成如騰訊、拼多多、阿里巴巴等大型民企爲配合中央政策出臺,相繼宣佈大筆捐款回饋社會即是首部曲。

以第三次分配政策來處理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實屬飲鴆止渴,尤其以國家力量強制主導,長期將對以民間部門爲主體的市場經濟發展產生反誘因作用,影響深遠。且當市場愈來愈無法預期政府政策的走向時,這種不確定因素的瀰漫和增加更不利於市場的深化改革。對於目前急需轉型的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無疑蒙上一層抹不去的陰影,結果恐怕離「共同富裕」的願景只會愈來愈遠!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