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黨魁選舉變互毆 全民看戲(陳朝平)

(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遭選監委員會移送考紀會,張亞中重炮反擊,痛批幕後黑手打壓,並質疑前主席朱立倫對黨的忠誠度。國民黨黨魁選舉演變成候選人言語互毆場面,絲毫不令人意外,究其原因,有外在因素,也有內在因素。

先說外在因素。民主國家政黨競爭有兩個不可或缺的要件:高度相同的國家認同,以及非零和競賽的制度設計。這兩個不可或缺的要件,臺灣不存焉。

就國家認同而言。民進黨主張臺獨,即使不敢明目張膽地宣佈臺獨,至少行動上是往「脫中」的方向前進。國民黨雖然反對臺獨,但既不敢大聲主張「融合統一」,也不敢積極反對「脫中」,進退兩難。兩大政黨的國家認同,南轅北轍,選民認同撕裂,彼此很難在一個屋檐底下公平競爭。

就制度設計而言。李登輝6度修憲後,臺灣民主政治設計,基本上已成贏者全拿的零和遊戲,民主制衡制度蕩然無存。臺式民主制衡,全賴執政者的善意、容忍,外加一絲天真,如馬英九。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善意容忍全拋,變本加厲地改以一黨專政的手段對付國民黨,欺壓先前對國家發展有過貢獻的小人物。國民黨無視於民主變質,無感於民進黨欲置其於死地而後快的決心,反以正常民主國家、忠誠反對黨的思維與作爲,迴應民進黨的趕盡殺絕。

面對暴力相向的轉型正義、促轉會、綠營網軍的造謠生事、荒謬絕倫的前瞻計劃、疫苗採購失能、乃至於大肆揮霍的對美軍購,國民黨不僅軟弱對外、怯於抗爭,勇於內鬥,更令人生厭的是黨內既得利益者、派系、與團體,要不是忙於推諉卸責,便是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日積月累,親痛仇快,黨員與民衆冷眼旁觀,如何能燃起支持國民黨的熱情?

次論內在因素。政治齷齪,選舉尤其齷齪。中外選舉在在證明,候選人揚己之善固然重要,若能揭發對手之惡,勝率更高。國民黨錯將黨對黨的競爭模式,搬到封閉式的黨內選舉,原本寄望團結黨內、邁向勝利的黨魁選舉,墮落爲相互攻訐的大亂鬥,也就是事屬必然了!

選舉不等於民主,民主也不等於選舉。民主政黨黨魁的產生,必須因時因地而制宜,切忌膠柱鼓瑟。以今日國民黨而言,政黨既不掌握政權,黨內也沒有一位衆望所歸、呼羣保義的領袖,黨魁的產生,絕不能沿用公開登記參選的選舉辦法。相反地,爲了團結全黨意志,應該廣邀各執政縣市首長、國會黨團領導人、各派系話事人,甚至是企業界內本黨同志,共同協商,分配職務與相關利益,推舉黨魁。

國民黨黨魁選舉,黨內,三人捉對廝殺,一人陪榜;黨外,全民看戲,綠營暗爽;至於對岸,冷眼看臺灣內鬥,不過蚍蜉撼樹,怎能阻擋大國崛起、中華民族復興的趨勢?民進黨全面執政、失能失德,國民黨黨魁選舉,失心失焦,概屬臺灣小茶壺裡的風暴,絲毫不能對大陸產生自由民主的燈塔效應!這樣的自由民主,何異於極權專制下的鬥爭?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