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非核家園鬆動 考驗賴清德良心(劉心月)

工總力爭核能 賴清德:我也非常重視。(郭吉銓攝)

準總統賴清德即將就任,能源和電力政策受到高度關注,除了近日全臺、尤其是桃園地區到處停電,引發許多人的不滿之外,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相關人士也紛紛公開出面挺核,甚至準經濟部長郭智輝在拜會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立委時還表示,「核電部分由多數人同意做決定」,並透露,有接獲準總統賴清德指示,「要立即針對能源政策進行跨部會檢討」,顯示賴政府對核能的態度鬆動。

此外,國發會之前公佈的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圖的電力配比中,並沒有包括核能,不過,國發會主委龔明鑫16日表示,能源政策調整可以討論,如果多數人民共識產生變化,就會依照法令執行。副主委高仙桂也坦承,在AI產業的發展下,用電量大增,再生能源跟不上,「能源政策要滾動式調整才行。」

曾一再提出臺灣不可能不使用核能的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童子賢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更重炮抨擊「臺灣這幾年的綠能轉型,跟『大躍進』有幾分像。」直言若沒有核能,臺灣1/3的土地都得舖上光電板。這些在蔡英文主政時期不會出現的挺核言論此起彼落,都讓人嗅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可能轉彎的氣氛。

爲鬆綁核電延役的時間限制,國民黨已提出修法,取消《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申請審覈辦法》中,延役須提前在執照到期前5年至15年提出換照申請的規定。不過,根據《環境基本法》第23條,「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被反核人士認爲是「非核家園條款」,堅持臺灣還是不可使用核電。

然而,2018年11月25日公投通過俗稱「以核養綠」案,廢止《電業法》95-1條。該條文原本規定「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即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換言之,儘管非核家園還是目標,但已沒有時限,因此,即使賴政府有意暫緩廢核,延後非核家園的達成時間也並不牴觸《環境基本法》的規定。

新任環境部長彭啓明日前在民進黨直播節目《老闆叫我開直播》受訪時表示,核電廠要全民同意纔可能延役。但是,民進黨執意推動核電除役,可並沒有經過全民同意,再說,前述「以核養綠」公投獲得通過,就是全民同意,並非沒有民意基礎。

事實上,蔡政府執政的8年來,在野黨、能源電力專家和產業界人士都一再表示並不是反對能源轉型,也不是堅持「只要核電、其他免談」,而是希望民進黨政府能夠穩健去核,依照電力特質、臺灣的需要和能力以及國際趨勢,逐步增加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再依序減少核電使用,這樣纔不致於讓臺灣陷入電力供應不足的危機,也不會因爲綠電比較貴,造成臺電虧損不斷擴大、甚至多次調漲電價,增加人民和產業的負擔。這對四面環海、99%能源必須依賴進口的臺灣來說,這纔是理性務實的電力發展規畫。

讓電力在不平衡的危險鋼絲上走了8年的蔡英文政府終於要下臺了,臺灣能不能擺脫缺電、電價上漲之苦,就看新總統賴清德的智慧和良心了。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