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換侯不如換腦(王欽)

民進黨除祭出各項利多拉攏,也不忘以「換侯」來見縫插針,製造藍營內亂。圖爲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23日陪同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右)前往楊梅區錫福宮上香祈福,受到支持民衆熱烈歡迎。(範揚光攝)

侯友宜的支持度在多家民調數據中跌至第三,民進黨甚至已經逐漸不再將之視爲對手,而將主攻方向轉至柯文哲,這不得不讓人們再度想起當初國民黨「換柱」的往事,雖然重複的錯誤不至於第二次上演,但如果國民黨和侯友宜不採取實質意義的舉動,恐怕只能坐等明年的失利,甚至還會拖累國民黨的立委選情。

國民黨內提出了不少解決問題的方案,只是看起來也不是治本之道,就連「侯郭配」在民調中也並沒有亮眼的表現。這其實再度證明了,國民黨或侯友宜的本質問題並不是組織力量的問題,也不是資源整合的問題,事實上,這些都是藍綠之爭的老黃曆了,過去臺灣的政治版圖是藍大於綠,國民黨只需要完成黨內整合、實現黨內團結,就有獲勝的把握。

但如今的情勢早已不同,藍營的支持者基礎已經大爲萎縮,淺藍選民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含淚含血投票,他們或許不會投給民進黨,但他們也不會投給國民黨。更何況,現在國民黨內部的整合談何容易,最鐵桿支持國民黨的深藍選民也不見得會出來投票,因爲他們並不認同侯友宜,甚至不認同朱立倫,他們的政治認同和家國觀念跟如今的黨內當權派有很大的區別。這也就意味着,國民黨如果只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組織戰上,那麼即便他們完成了整合,也並不能讓自己取得選戰的勝利。

如果換個角度看,也可以發現國民黨或侯友宜的發力點恰恰也在這些層面。侯友宜雖然在黨內有很強的政治實力,作爲新北市長也贏得不了不少民心,但從國民黨人的感受上看,他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正牌藍軍,這是他跟馬英九、連戰、張亞中的本質不同。這當然跟省籍有一些關係,但重點還是跟國民黨人的認同、文化有關。國民黨人的文化標籤不僅是與中國大陸的連結,其實也跟美國、海外有着緊密關係,他們一方面有着超越臺灣本土文化的大中華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能掌握國際話語體系,可以直接跟美國進行對話。

而韓國瑜之所以能夠贏得深藍的認同,則是因爲他對老國民黨話語體系的嫺熟掌握,這讓他雖然呈現出更多的草根特色,但依然被視爲一個正統的國民黨人。然而侯友宜不同,他在這三方面都很難贏得國民黨人發自內心的認同,至多是理智層面的畫爲同類,但這很難轉換成投票行爲,更不可能產生當年韓國瑜支持者那種動員能量。

侯友宜的困境其實也是國民黨當下的困境,國民黨一直想擺脫中國的標籤,而國際環境又對他們不利,對內受到民進黨的圍剿,過去的話語體系也很難再適用,這讓國民黨的當權派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場巨大的挑戰,必須從戰略層面做出決斷,像過去一樣在兩岸問題上做一些不痛不癢的表態,在亞太戰略上說一番左右逢源的廢話,結果就是大陸無感、美國不屑,臺灣人也習以爲常,因此註定不會給他們加分。

換言之,國民黨與其擔憂「換侯」,其實更應該想着「換腦」,唯有如此,國民黨纔有力挽狂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