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建立羣體免疫 宜早不宜緩(張百達)

圖爲疫苗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去年初在新冠疫情仍然不明的初發階段,由於政府團隊高度警覺國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過去1年多來臺灣疫情防控表現堪稱優良,不僅最大程度確保國人生命健康與經濟日常運行,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

然而,新冠病毒無孔不入,隨着演化進程導致不斷出現新的變種,其感染力威脅性也不斷增強,使得前期以封境、隔離與強化個人衛生爲主的防護作爲終究有其侷限與疲度。若要回歸正常生活,最終仍須儘快建立起羣體免疫的保護屏障,方能全面有效降低病毒擴散與對國人生命健康的威脅,移除當前跨境移動與交流的限制,以及對於日常經濟民生運行所造成的阻礙。

慶幸的是,目前國際已有多款疫苗產品,並已於許多國家進行相當規模的接種,也都得到一定成效,特別是在降低重症率及致死率部分,這不僅有助降低個人面對感染風險所承受的身心壓力,也有助於避免醫療公衛體系的負擔或崩潰。但由於目前疫苗生產量能、可負擔性及分配取得等問題,使得某些國家囤購超乎其人口所需數倍的疫苗,從而排擠其他國家對於疾控的迫切需求,此一道德風險已成當前國際社會的重大議題

近日臺灣防疫不幸出現破口,繼雙北兩市之後,全國已全面提升至3級警戒,對經濟民生與產業活動造成不小衝擊。目前政府除了藉由擴大篩檢及圍堵策略,乃至國人「自發性封城」的高度自覺配合下,希望能將疫情儘快控制下來,避免出現幾何級數的成長乃至失控的局面外,如何能即時取得足夠數量的疫苗讓國人儘快施打,已成爲當前政府防疫工作的重要任務。

對於疫苗的取得,除了政府已向國外及COVAX訂購的部分,蔡總統日前表示,目前國內兩家國產疫苗已進入臨牀試驗第二期的收尾階段,希望在7月底前就能供應第一波國產疫苗。更有媒體透露,由於國內疫情失控打亂了政府原本預定的疫苗供應節奏,蔡總統爲此經常半夜親自與國外政要密電調疫苗,顯示其對當前疫情的高度重視。

另方面,有關臺灣是否可以考慮向對岸緊急採購疫苗以應對眼下燃眉之急,也再次成爲朝野及兩岸交鋒話題。日前國安人士表示,已掌握對岸藉此疫情對臺發動「認知作戰」,其中包括引進對岸疫苗的部分。

然而,且不論臺灣如「清冠一號」使用的中藥材可能多自對岸進口,或去年2月3日首班東航武漢包機抵臺時,我政府曾已備妥1萬件防護衣希望原機載回助陸抗疫的事實,這使得任何贊成或建議評估引進對岸疫苗可能性者,均將落得「中共同路人」或「在地協力者」的政治污名,而非聚焦於疫苗本身相關的科學論證,或可否作爲「萬一」國內疫情失控,且外購、外援或國產疫苗供應不及的想定與備援方案等任何有助疫情穩控,儘快建立國內羣體免疫的理性探討。而當前政治氛圍是否真的有利防疫整備與臺灣利益,或需冷靜深思

儘管如此,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特意澄清近日流傳「政府不願購買某公司3000萬劑COVID-19疫苗」爲不實訊息。這是否意味政府仍將積極評估選購某公司代理德制BNT疫苗,以因應國內疫情的變化,並加速推進國內羣體免疫目標的達成?若此,或不失爲相對務實可行的合理選項

面對當前國內疫情,疫苗雖是關鍵,但時間也很重要,因爲拖得越晚,臺灣承受的疫情風險與持續累積付出的總體經社成本也就越大。誠如前副總統陳建仁臉書所言:「阻斷病毒傳染途徑總是會出現無法預期的破口,再加上變異株的傳染力大幅提升,唯有儘快透過全民接種疫苗,提高族羣的集團免疫力,纔能有效剋制病毒,開始過着健康平安、幸福美滿的新正常生活!」(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