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立陶宛設處之後(周陽山)

立陶宛將設立臺灣代表處,創非邦交國首例。(取自新華社)

近日媒體報導,立陶宛將於10月至11月間在臺北設立辦事處,相對的,臺灣也將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這是許多年來在此一地區設立的第一個新館處,也讓我回憶起20多年前一段有關波海3國的往事。

1997年擔任立委時,我曾經和跨黨派的立委同仁一起推動臺灣與波海3國的合作交流,當時朝野政黨之間的關係比較和睦,多位立委同仁決定合作成立跨黨派的「波海3國友好小組」,由我擔任秘書長,積極推動雙邊經貿關係與民間交流。

我們特別安排了一個包含立委、臺商和一般民衆的訪問團,在1997年7月間經華沙、莫斯科,接下來從聖彼得堡乘3輛大巴士親訪3國,前後約半個月左右。以後許多年裡,我自己還多次到這一地區參訪,並撰寫了多篇調查報告和旅行紀實。

當時外交部已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設立代表處,先是設立總領事館,後改爲代表處,臺、拉雙方經貿關係一向比較密切,佔臺灣與波海3國總貿易額的78%;至於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則與中國大陸互動密切。

在訪問團親自接觸與交流後,雙方關係拉近了不少,立陶宛方面表達歡迎我方前往設立館處、加強合作(不限經貿)的意願。但終因雙方貿易量不大,以及政府外交預算有限,從2000年以來,臺灣歷經多次政黨輪替,始終未能進一步將雙方關係提升。

立陶宛是波海3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有65200平方公里。1991年蘇聯解體,宣佈獨立時人口約370萬人,系以立陶宛族爲主,至於俄羅斯族不到10%,在波海3國之中佔比最低。至於鄰國愛沙尼亞人口只有150萬人,其中俄羅斯人佔25%;而拉脫維亞總人口不過250萬人,但俄羅斯人卻佔3成以上。

在經濟發展方面,3國中以愛沙尼亞最爲富裕,平均國民所得超過26000美元;至於立陶宛則較低,平均約在20000美元左右,一般民衆每月的薪資約爲1000歐元上下。

從本世紀初以來,由於市場轉型面臨困境,以及遭遇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立陶宛人不斷移出,迄今已有近1/3民衆移往國外,全國總人口降至270萬人。其結果導致勞動力不足、薪資上漲,人口老化日益嚴重。爲了因應人口下滑趨勢,立陶宛國會決議縮減高等教育的規模,合併大學,並減少高等院校的數量。

從今年起,立陶宛政府改變了一貫的對華政策,退出中國大陸主導的「中國中東歐17十1合作機制」,並拒絕中國大陸對該國第一大港卡來帕達改建計劃的投資。

2020年中、立雙方的貨物進出口總額爲22.9億美元,同比增長7.6%。其中,中國大陸自立陶宛進口約18億美元,立陶宛自中國大陸進口4.87億美元。相較之下,臺灣出口至立陶宛則是1.08億美元,立陶宛出口至臺灣則爲3211萬美元,很顯然,兩岸實力懸殊。基於此,若要強化雙邊關係,則夯實經貿交流及民間互惠合作,纔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