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兩岸已成國民黨死穴(張景爲)

圖爲國民黨部大廳史料區 。(報系資料照)

國民黨主席選舉辯論會日前登場,爲2022、2024兩場大選吹起重返執政的號角,兩岸議題的論述主張,成爲4位候選人交鋒與媒體報導評論的焦點,整體而言,多半評價不高。但批評很容易,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也就是既能展現理念的長遠價值,又能契合階段性的民意主流,贏得選戰進而執政,對如今陷入困境的國民黨的確很難。

執政是一個民主政黨存在最主要的目標,贏得選戰則是必須的手段。一個只會媚俗討好的政黨或政客,固然令人不齒,但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因地因人而異,只是爲宣揚理念而犧牲,寧可當爲理想奉獻的烈士,那就另當別論了。

民進黨自2016年勝選執政迄今,已經產生了一種詭異卻清楚的邏輯,那就是無論執政的效能、評價有多差,始終能透過兩岸議題的發酵操作,形成一個莫名其妙的金鐘罩,即使在地方大選上被選民狠狠教訓,但在中央政權的攻防上就是能夠扳回守住。這回2022、2024亦想複製。

相對於民進黨總是能靠兩岸議題來救命,國民黨即使在野了,也老是要概括承受大陸對臺的各種壓力,這就形成了極端不公平的對照;民進黨執政下的各種錯誤,一碰上大陸的其他施壓動作,就能轉移焦點脫困,屢試不爽之下,哪還有什麼監督制衡可言?

大陸當局必須理明白的是,除了應該尊重臺灣的民主多元價值,在其反獨促統的大戰略下,更應該分清楚優先順序,結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不能把臺灣主流民意的保衛中華民國、民進黨的軟性臺獨、極端激進臺獨一鍋端。如果老是這樣有意無意地抽國民黨的後腿,製造民進黨政治操作的資本,讓國民黨永遠無法重返執政,這樣還談什麼推進心靈契合的統一可能性呢?

過去國民黨長期執政、一黨獨大時,統一是官方設定的主旋律,在1991年制定的《國統綱領》則是將統一進程分成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明確嚴格的條件與實施步驟,並對大陸方面有相對應的要求與檢驗,其中各種攻守兼具的訴求,既標舉了對統一願景的追求,也成爲保障臺灣民主自由的防護罩。隨即又在1992年和大陸達成「九二共識」,1993年舉行辜汪會談,以此爲基礎展開後續更深遠的和平交流。

當時民進黨最常訴求的是臺灣必須有另一種民意聲音,並使其成爲國民黨對應大陸時的「異議」,能爲臺灣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若依此邏輯,現在臺灣在民進黨主政的一片「獨熱」氛圍下,最需要的不也正是另一種反獨乃至促統的聲音,並以此牽制民進黨撕裂對抗的冒進,使兩岸關係回覆到政治降溫、和平交流的正軌上?

事實上,過去民進黨重要文件的出爐都與選舉操作有關,1991年通過《臺獨黨綱》,迎接國會全面改選;1999年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務實承認中華民國體制,化解臺獨疑慮、拓展中間選票,使陳水扁選上總統。當時黨內也萌生諸多背棄創黨理念的批判,但結果顯示民進黨因此轉型擴大社會基礎,迄今更批上「中華民國臺灣」的外衣,迂迴推動「軟臺獨」路線。

如今時移勢轉,從國際、兩岸到臺灣內部,主客觀環境、人與事的變化均不可同日而語,兩岸早非國民黨的強項長處,反而是罩門死穴。但閃躲畏戰、墨守成規只會敗得更慘,如何融合臺灣民意主流,提出有爲有守的兩岸論述與主張措施,責無旁貸也不容僥倖。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