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去政黨化的全民自覺(楊雨亭)

圖爲國民黨部外觀。(本報資料照片)

多年來,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海外的華人社會中,日益形成一種情形,就是不同族羣與政黨的支持者,認爲自己基本正確與良善,而對立的族羣與政黨則基本錯誤與惡性。而且很少人會認爲自己與對方的立場和看法有可能改變,如此產生了不同族羣與政黨、人與人之間難以根治的憎恨與恐懼,表現在外的則是不斷的指責與衝突。

本來這樣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層出不窮,目前世界各國內部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問題也大致若此,但是像我們中華民族內部由於歷史、政治、戰爭的緣故,長期發展到今天仍然大規模分裂與對立的狀態,並不多見。

這種可能基於文化中容易滋生彼此不和與不合的基本性質(孫中山說中國人一盤散沙),超越了政治上的統獨問題。也就是說,日後兩岸就是統一或者是臺灣獨立,我們民族與社會中的問題並不會因而如預期地大幅改變。因爲目前各方所追求的統一或獨立,主要是形式上的,並沒有觸及民族內在思維與文化上的改變與改善。

筆者從而主張,在統一或獨立之前,我們應學習以同理心及友善的態度對待已經長時間被妖魔化的「對方」。如果我們之間能有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對方,甚至在某個程度上,接納對方,由於彼此的關係慢慢地改善,敵意漸漸舒緩,於是統一或是獨立其實只是形式上的問題,而在大家都可以正常表達意見的情況下,不論統一或獨立,都有機會達成基本上良性的共識。

在臺灣內部,藍綠對立的情勢已經成爲慣性,而且發展爲「零和遊戲」,就是說,對方的勝利就是我方的失敗,縱容下去將導致我方淪亡與毀滅的後果,因此在心理與思考邏輯上,必須以各種辦法阻擋對方的成功,由是往往將不見得合於事實、道德與法律的言行合理化。如果將臺灣內部的狀態,引申到兩岸關係,也基本無誤,中共對於民進黨式的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實質獨立」以及國民黨式的以拖待變的「終極統一」,皆認爲是反共與反中的「詭辯」與「騙局」,完全缺乏意義。

然而今天兩岸族羣與政治認同的構成,主要來自於歷史的經驗與政治的型塑,除了少數人,自我可以有的選擇性不大,因此,所謂「正確」,其實並沒有絕對客觀的標準。而且慣常地將對話聚焦在對方的「錯誤」,而非對方可能也有的正當性,使得己方無法感受到對方的觀點、盼望與恐懼。而反之亦然,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過去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個人價值往往被政黨完全吸附,個人缺乏自我的存在意義,個人爲政黨的主張而奮鬥,而非政黨爲個人的自由與幸福而努力,造成近代中國政治的嚴重異化,個人只成爲政黨發展的工具,政黨則回饋個人以權勢與利益。近年來民進黨亦漸漸走上國共兩黨的覆轍,一切以執政成功爲最高目標與手段。因此,個人應嘗試「去政黨化」、甚至於「去政治化」,才得以從長時間以來被政治禁錮的臍帶中脫落,而逐漸成爲完整的、自由的個人。良好的個人組成健康的家庭,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與企業,進而組成良好的機構與政黨,也纔會有良性的政治。

良好的對話,不只是一種技巧,必須發自於內心與價值觀。值此新春佳節,展望臺灣與兩岸以至世界和平困難重重,完全寄望於習慣政治鬥爭的政黨與政治人物,可能是緣木求魚,個人的覺醒與改變應該是一條根本的道路。(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