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誰能打開兩岸的死結(何思慎)

蔡英文表達親日立場,陸涉臺學者:「日臺友誼」無非是一場政治表演。(達志影像)

10日發刊的9月號《文藝春秋》以〈患難見真情〉爲題,披露蔡總統的視訊專訪全文。此次專訪的提問者爲日本知名評論家船橋洋一,冷戰結束後曾發表膾炙人口的《同盟漂流》一書,爲日本知名評論家,擔任政策智庫「Asia Pacific Initiative」(API)理事長。

但《文藝春秋》爲日本近代文學家菊池寬所創,旗下支持「芥川賞」及「直木賞」兩大日本文學獎,屬文學性極強的綜合類刊物,在戰前爲右翼的重要言論陣地,保守色彩鮮明。戰後,盟軍佔領日本,菊池寬因涉戰爭責任而被「公職追放」,《文藝春秋》亦由於「戰爭協力」一度遭到解散。復刊後,《文藝春秋》仍高揚右派旗幟。

《文藝春秋》的政治定位,支持臺灣並不意外,李前總統即曾於「臺海飛彈危機」後的1998年8月接受該刊專訪。蔡總統透過《文藝春秋》對兩岸關係及外交等國政議題向日本發聲,試圖進一步拉近臺日關係,將臺海安全與「美日同盟」連結,共同對抗中國大陸。訪談中,蔡總統認爲在兩岸關係上,其仍堅守「維持現狀」,「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不屈服」、「不冒進」似乎是所謂「維持現狀」的具體作爲,但對比李登輝與蔡英文的談話內容即可清楚見到蔡英文口中的「現狀」早已不復存在。

李登輝當年藉《文藝春秋》呼籲日本「正視目前中國分治的事實,平等看待臺海兩岸的兩個政治實體」,此即爲國民黨政府對「一中」框架的兩岸關係定位,即中國主權未分裂,治權未統一,臺灣不在中共政權內,但不自外於中國,因依憲法,中華民國即是中國。憲法下的「一中」開啓兩岸對話,其後概念化爲「九二共識」,更爲馬政府時期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奠基。

然而,在通篇的《文藝春秋》專訪中,蔡總統口懸「臺灣」,難以啓齒「中華民國」,而其言下的「中國」即指「中共政權」,「一中一臺」爲蔡英文對「現狀」的解讀,「臺灣」與「中國」成爲互斥的認同。民進黨深知「法理臺獨」難獲國際社會支持,無法付諸實踐,徒以「中華民國臺灣」的說法,將民進黨的「臺獨黨綱」橋接在難以撼動的《中華民國憲法》之上,透過大內宣滿足支持者對「臺灣」的國族想像。

但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橋接」無法接軌國際,更使我邦交國巴拉圭的亞松森大學不知所云的稱我爲「China-Taiwan」。拜登政府仍「不支持」臺獨,日本右派在「反中」意識下,對「臺獨」的贊聲難以撼動美國不介入兩岸的既定立場,此無涉美日同盟對臺海和平與穩定的支持。

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即是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此始爲兩岸的「現狀」所指,北京雖不承認,但亦不能否認此源自國共內戰的中國分治事實。臺灣越「獨」,大陸即越「統」,如此兩岸對立將螺旋向上,終將走上衝突,此非兩岸人民與域內夥伴國家所欲。誰能打開兩岸的死結,再續臺海和平,誰即主臺灣的未來。

(作者爲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