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獨是美國的戰略負擔(徐宗懋)

(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國拜登總統上臺後,看似積極拉攏盟友在軍事和經濟上牽制中國,臺灣自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棋子。然而,所有的事情都有雙面性,美國可以利用臺灣來掐住大陸的脖子,大陸當然也可以用臺灣引導美國的軍事部署,消耗其資源,而且成本極低。所以,臺灣到底是誰的負擔還很難說。在長期對抗過程中,勝負關鍵在於誰的社會組織性更高,更能規畫和執行長期的對外政策。

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最近中共軍機繞臺的頻率變小了。自從6月下旬28架大舉飛來後,至今已有1個多月的平靜,奧運是個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美國公開表態不支持臺獨,而且目前的重點在南海,也是各國船艦秀肌肉的大舞臺。總的來說,現在爭議的熱點有三個地方,東海、臺海和南海。對中國而言,它們都在周邊,是短中程飛彈的射程範圍,船艦也可隨時趕到。雖然美國在琉球有軍事基地,但後勤補給線太長,往返耗費甚鉅。在此海域演訓,中國花1元,美國可能要花上10元,甚至不只,因爲美國軍人本來就是高薪制。

至於日本,雖說是跟着美國走,但畢竟國土太小。中國只要在靠近日本的海面製造一點軍事壓力以「攻其必救」,哪怕只是一個姿態,就足以吸住日本海軍大部分的力量,到時哪裡顧得到臺海和南海。至於英國、法國和德國軍艦東來,更是表演性質。德國一戰戰敗後即離開亞洲,法國則是二戰後在越北奠邊府慘敗後,即悉數撤出。至於英國的力量則持續到1997年之前。問題是,香港殖民地是大英帝國的金雞母,以英國的軍力都保不住,被迫撤離。如此,憑什麼相信英國會爲了南海的一些無人島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英國在那裡有何利益可言?至於航行自由,那只是美國的宣傳,船隻來來去去,根本沒有不自由。更何況,德、法、英等在中國都有龐大的經濟利益,沒有必要惹毛金主。

因此,美國催促歐洲盟邦在南海共同展現武力,以迫使中國退縮求和,反而很快就暴露問題。盟邦只是虛應故事,無法與美國形成軍事行動的一致性,起碼不似中俄聯合軍演那般同心協力,可隨時投入作戰。事實上,盟邦三心二意的輕漫態度,已經使得美國一些評論開始質疑拜登政策的可行性,即美國的國力是否強大到足以全面圍堵中國?美國實行超過本身實力的目標,其結果必然是內外都破綻百出,步履蹣跚,硬撐只會內外焦頭爛額。殘酷的現實終將逼迫美國的政策趨於實際,與中國合作將是保持美國影響力的不得不選擇。

其實,美國已經多少感受到這一刻遲早會來臨,清楚表明不支持臺獨,目的是設防火牆,避免被拖下水,保持迂迴空間。隨着美國與中國合作的需求持續擴大,美國也會催促臺灣採取同樣的立場,以免徒增困擾。而和解的外部環境將使得蔡政府現有反中的權力基礎喪失憑藉,外部的氛圍將逐漸內化,就像他們被迫將「武漢肺炎」改口爲「新冠肺炎」,綠媒和網軍挑撥仇恨的效果也會大幅減弱,臺灣民衆更能看見臺灣問題的真相,從而在2、3年內激發政治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