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商回臺投資潮 蔡政府膨風(劉心月)

中美爆發貿易戰後,蔡政府爲吸引大陸臺商將生產基地轉移回臺,推出「投資臺灣三大方案」,不過實際成效恐怕誇大了。(圖/中新社)

行政院日前宣佈「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實施期間延長3年至2024年。這項被民進黨蔡政府視爲利多的政策,時間延長後,恰好涵蓋2024年的總統和立委大選,引發外界關注。

「臺商專案」實施期程本爲3年,經濟部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該專案共吸引297家臺商回臺投資,金額約1.2兆元;行政院強調,專案已創造超過8萬個工作機會,並帶動供應鏈廠商加碼投資云云。根據蔡英文總統的說法,延長「臺商專案」的原因是「近年來投資臺灣大爆發」,言下之意,應該是蔡政府知道還有不少臺商等着要回臺投資,所以才需要再延長實施時間。

中美爆發貿易戰後,蔡政府爲吸引大陸臺商將生產基地轉移回臺,推出「投資臺灣三大方案」,除上述臺商專案外,還有「根留臺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以統一窗口提供土地租金優惠、專案貸款等措施,希望大陸臺商和臺灣在地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能快速、安心投資。

三大方案雖以吸引臺商迴流爲訴求,但其實投資案中大陸臺商真正參與的比例僅2成多,且實際匯回臺的資金不及蔡政府所宣傳的2成,大部分帳上聲稱的資金,主要來自國內金融機構的低利融資。

更值得擔心的是,外傳不少透過政府鼓勵措施所取得的資金,不見得都投入生產活動,更多流入了股市和房地產,資本市場熱錢涌入後交易活絡,製造出經濟蓬勃的假象。

根據房地產研究機構調查發現,臺商回臺造成臺灣工業地產交易價量齊揚。過去5年全臺工業地產總交易額達6512億元,土地價格飆漲,其中,高雄市本洲產業園區漲幅高達125%,臺南市麻豆工業區漲幅達89%,第三則是高雄市大發工業區漲幅達56%,真正想要投入生產的業者,恐怕早已買不起土地、蓋不起廠房了。

蔡政府拚命鼓吹臺商回臺,而回來的幾乎全部是大量需要土地、水和電力的製造業,然而,事實上,臺灣製造業的投資量已到達到高點、甚至接近飽和,對水、電和土地的需求超過負荷。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今年民生消費產業平均每個月短少38.2萬人,半導體的人力求供比爲2.3(需求是供給的2.3倍),今年上半年移工近74萬人,創歷史新高。蔡政府誇下海口要增加幾萬個就業機會,或許這些就業機會,其實可能嘉惠的是移工。

蔡英文執政第一年就已經出現的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等5缺問題,至今仍然嚴重。若不解決人力缺口高於就業市場提供的人才,或是像科學園區土地徵收遭到抗爭等問題,蔡政府延長專案、撒錢吸引投資,也無濟於事。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