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網路聲量代表支持度嗎(賴祥蔚)

2024總統大選,民進黨賴清德(左起)、民衆黨柯文哲、國民黨侯友宜積極備戰。(合成圖/中時資料照)

2024年的總統大選,越來越熱鬧,但是也越來越不熱鬧。原本賴清德穩居3成以上、柯文哲一度衝上3成、侯友宜大幅上升的民調支持度基本盤,因爲郭臺銘宣佈參選而可能出現改變。

說熱鬧,是因爲郭臺銘宣佈參選,非綠似乎更難整合。說不熱鬧,是如果非綠3人都選,民進黨提名的賴清德有可能成爲有史以來最輕鬆的總統候選人。如果4位都參選到最後,賴清德可能不只是躺着當選而已,而是躺着又笑着當選。

網路聲量顯示,郭臺銘宣佈參選讓他成爲當週總統參選人的網路總聲量冠軍,民調支持度最高的賴清德則是亞軍。郭臺銘是因爲大動作宣佈參選而衝高了網路聲量。在此之前,網路聲量長期比較高的是柯文哲,因爲他的許多談話都經常被關注與討論,並且很能跟年輕人共鳴,而年輕人又是網路討論的主力。相較之下,賴清德因爲民調領先,反而不必太高調;侯友宜則是本來性格就低調,所以網路聲量多數時候不太高。

問題在於:網路聲量真的會轉化成民調支持度嗎?現有的研究顯示,答案是會的。

有人可能質疑:先前柯文哲網路聲量高,但是賴清德的民調支持度纔是最高的啊。至於郭臺銘,雖然網路聲量高,但是進一步分析可知,他的負面聲量比例高達68%,而好感度只有大約0.47。所以網路聲量好像不等於支持度,好感度又要怎麼解釋?

參考先前選舉的一些分析,候選人的網路聲量跟支持度呈現正相關,當然,網路聲量要看長久的趨勢,而不是短時間的表現而已。至於聲量是正是負,影響似乎沒那麼大。

爲什麼網路聲量有可能會轉化成支持度?主要理由是網路聲量高,代表被關注、被討論,比起不被關注、討論的候選人,更有可能獲得選民青睞。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多數人可能沒有那麼政治狂熱,不會記得跟自己無關的太久遠之前的事情,甚至覺得投給誰都沒什麼差,所以投票時,選民記得並且「相對不討厭」的候選人,就可能是投票對象。

網路聲量還有幾個領域值得關注:一是業界網路聲量跟選民投票行爲之間的關係,還有很多產學合作研究的空間。二是網路聲量如何幫助公共政策的優化。以前很多法案都是開公聽會,但是最近有幾次重大法案是因爲網路炸鍋了才踩剎車,未來如果結合網路聲量,應該可以降低讓民衆反感的公共政策。

三是要探討如何克服AI假帳號對網路聲量的影響,以免假帳號造成假民意,破壞真民主。傳統的網軍假帳號是人力作業,比較容易判斷人設真假,但是遇到AI假帳號就不容易判別了。政府先前一直努力打擊假訊息與假新聞,如果沒有克服AI假帳號,這個問題很難根本解決。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