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習拜會不會的關鍵(石齊平)

圖爲習近平2013年在北京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會面。(美聯社)

9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主動致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國元首進行了90分鐘的戰略性對話,電話中拜登表示兩國有責任確保彼此競爭不會演變爲衝突,拜登也表明「美方從無意改變一箇中國政策」。

跟7個月前2月11日拜登上任之後兩人第一通電話相比,拜登的姿態明顯放低了。很多人還記得當時美方刻意示人以冷對中國的倨傲心態,拜登還不念舊情,公開撇清他與習近平的私人關係,說「我們不是老朋友」,甚至批評習近平「骨子裡沒有一點民主」;至於對華政策之強硬比之川普時代猶有過之,更不在話下。然而時隔不過數月,美方態度竟然出現的明顯的轉變,何解?

可以從三個角度觀察。首先是中方態度的變化,而且是極大,大到讓美方一時懵然的變化。

先是3月18、19日雙方外交高層在阿拉斯加的對話,楊潔篪當着布林肯和蘇利文的面言詞批評「美國沒有資格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對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接着是7月26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天津當着來訪的美國副國務卿雪蔓的面,交給了美方兩份清單,一份要求美方按所舉事項糾錯改正,一份提醒美國重視中國表列的關注。另外,中國外長王毅也給了雪蔓中國的「三條底線」。這一連串在中美外交及國際外交史上罕見的動作,傳達了強烈的信息:「除非你美國做到,否則我不玩了。」這個信息當然也暗含了中方在臺海問題上的堅定態度。

其次,美國內部,拜登開始面對比疫情還要棘手的經濟問題。財長葉倫不只一次提出警告,指美國債務面臨危機。過去的做法是提高舉債上限、發債、所發之債由聯準會印鈔票購入或由中、日購買,現在的麻煩是通膨開始嚴重限制了印鈔空間,中、日等大戶不但不買而且還倒賣,葉倫已無計可施,數次表明擬親訪中國,但中方始終未有迴應。

拜登目前處境內憂外患,尷尬的是直接間接又多與中國有關。系鈴者美國,解鈴卻得靠中國,而中國的立場是系鈴者解鈴,美國自己看着辦。美國國務卿不只一次暗示或提示,中美兩國元首在10月底羅馬舉行G20峰會可同時安排一場G2或「習拜會」,對此中方始終未有迴應。不久前中方還釋出習近平可能不會親臨羅馬,而以視訊方式參加會議的訊息,形勢之發展自然讓美方備感焦慮,此即倨傲的拜登終於主動安排,邀約習近平在10日跟他舉行電話會議的大背景。

但這隻能算第一步,90分鐘電話只能表達關切與關注,或期待與建議,不可能深談及討論,後者只能寄希望於10月羅馬的G20 ,但「習拜會」能不能成局呢,不知道。

這就要看第三個角度了。爲了讓「習拜會」成局,美方又在臺灣牌追加籌碼了。日前有消息指出,拜登政府正考慮讓民進黨政府把駐美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這是美方臺灣牌的慣性思維,加註臺灣,作爲跟北京談判進行全盤交易的籌碼分量。必須看到,大、中、小三形勢已出現巨大變化的新形勢下,舊的思維與技倆很有可能弄巧成拙,風險不小。

「習拜會」會不會,充滿了懸念,更影響着大局。

(作者爲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