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行政管理無能 癱瘓醫療量能(王任賢)

Paxlovid抗病毒口服藥物。(彰化縣衛生局提供/吳敏菁彰化傳真)

有人擔心臺灣如果突然降階防疫,爆量的感染病例將會沖垮臺灣的醫療量能,癱瘓臺灣的公衛,耗盡手中的藥物。到底臺灣的量能夠不夠達到「驟降」的本錢,誠實的說,臺灣的量能是夠,只是握住這些量能的指揮中心,宏觀調控上出了問題,纔會在「緩降」的過程中就捉襟見肘,更別談「驟降」了。

臺灣在政策上是不會另建輕重症專責醫院,傳染病大流行時是靠既有17萬張急性病牀調度運用。大流行時老百姓因爲不敢去醫院,醫院在不需政府下徵召令的情況下,就可自動空出3成的病牀5.1萬張。若以每人佔牀14日,每日可持續收治3600人才會撐爆。若以Omicron死亡率萬分之3,收住院數爲死亡的10倍來看,每日必須確診120萬例以上纔會醫療量能崩潰。

所以就牀位而言,臺灣即使「驟降」也不會出現每日百萬例通報,醫療量能不會崩潰,絕對有「驟降」的本錢。現在就出現感染者收不進病房、延誤就醫、到院前死亡,都代表病牀調度出了問題。徵用隔離病牀的每日牀位動態都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區域指揮官的手上,如果感染者找牀直接找對人,馬上就可取得評估,取得牀位。

基隆2歲男童的案例就是找到衛生局,衛生局手上沒牀,當然難找。中央說要找緊急醫療網,也是錯誤指令,因爲他們沒有喬牀的法定職權,手上的資訊也只是加護病房,並非隔離病房,找了也是白找。基隆男童就是在政府錯誤行政處置下造成延誤就醫而病故。

醫療量能除了牀位以外,醫療人力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醫療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只要牀位不增加,每牀一定有人照顧,所以人力不會不足。SARS時期是因爲人員落跑,Omicron時人員不再落跑,但會因指揮中心匡列或隔離成爲被動落跑。指揮中心在去年病例少時用超嚴格的過度防疫對待醫院,內宣意圖非常明顯,哪裡有想到醫療量能。現在碰到真正大流行,醫療量能真正需要確保的時候,醫療人員匡列及隔離政策又放寬卡卡,纔會出現在崗醫護人員過勞抗議的場景。

另外一項被行政搞到好像缺貨的就是藥物。臺灣的抗病毒藥物若以全民都染疫,投藥投到預期死亡病例的10倍人口應該足夠。若依Omicron死亡率萬分之3的10倍來計算投藥人數,每人10顆口服藥的需求量是69萬份,指揮中心都已精準買到72萬份Paxlovid。若還讓老百姓覺得藥物不夠,讓專家覺得死亡率升高是藥物儲備量不足,真正原因還是要歸咎於藥物沒給到該給的人,也就是藥物行政管理出了問題。

指揮中心內很多幕僚都能精算到臺灣醫療量能其實是無慮的,但無慮並不表示指揮中心可以無爲。至少你要有騰出空牀的政策,要有能及時轉診的政策,要有保全醫療人力的政策,藥物也要能給到該給的人。這些只會死讀書的精算理論師,又提不出相對可行的做法,只會把一手好牌打爛,甚至害得民衆喪失生命,根本不配掌理公共衛生政策。(作者爲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