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殉道之悲 從王國維到龐建國(陳復)

圖爲1999年時任議員的龐建國探討臺北市空氣品質不良的原因。(中時資料照,葉清芳攝)

敝人很震驚與遺憾得知龐建國教授跳樓自殺的消息,當龐教授做出如此激烈的舉措前,清晨在「中華民族智庫」的羣組裡寫12字:「不公不義的臺灣,我生不如死!」有位教授安慰他:「好好休養生息,共同見證歷史結局。吾輩何其有幸,身處大歷史中。」我深感訝異龐教授爲何要這樣說話,懷着同樣想安慰的心情,接着回答:「的確如此。經歷三代後,親身見證大時代!」沒想到下午就驀然得知龐建國教授自殺的消息。對此實不敢置信,猛然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不已。

各大媒體都儘量在淡化這則新聞,卻不願意深化討論其間背後內含的意義,有些人會從其「大腸癌纏身」的角度來詮釋其難免有着厭世心理,卻沒有正視到龐教授從來都是個謙謙君子,與人講話充滿着溫度,做人毫無架子,怎麼可能會如此輕易被病痛打敗?或有人表示經歷公投、選舉與罷免後,龐教授深感臺灣社會的民意已被壟斷,對中華民國的前景深感絕望,而做出如此壯烈的舉措,對此我雖然深有同感,但覺得還需要將其內在脈絡再做梳理,讓世人深思其究竟。

龐建國教授的自殺,讓我想到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民國16年6月2日上午,王國維來到頤和園,決然自沉於昆明湖魚藻軒,死前留下遺書,開頭寫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有人說這是因國民革命軍槍斃湖南前清官員葉德輝,王國維身爲清末秀才,曾被遜帝溥儀授予「南書房行走」的職銜,本來按照舊制須翰林院甲科出身才能獲得此職,王國維對溥儀有國士知遇的情感,面對「北伐將成」而不忍見「大清將亡」,決意跳湖自殺來殉清。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則對王國維的死曾說:「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他由表裡兩面,提出理性且深刻的說法:神州正值數千年未有的巨劫奇變,當中華文化面臨衰落的時刻,王國維深感痛苦,他忠於清朝是表象,其實真正痛苦者莫過於中華文化已無中興的契機,加上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勝利,讓他徹底絕望,不想看見終局而自殺,因此「殉清」是表,「殉道」是裡。這個角度,其實轉過來看,就是我對於龐建國教授會選擇跳樓自殺的詮釋。

面對中華民國再無可救的希望,龐建國教授選擇「殉國」只是表象,其真正痛苦者在於臺灣社會已經全面因「反中」而「棄中」,前者是指中共政權,後者是指中華文化。臺灣民衆面對政治,多數人已不在意中華民國曾經存在於大陸帶來的法理意義;面對文化,多數人已不覺得中華文化繼續存在於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儘管這是當道刻意操作出來的結果,但中華民國敗象已露,再無忠於中華民國者可奮鬥的空間,未來將是紅綠決戰的格局,知識分子對此焉能不心灰意冷?

龐建國教授不忍看見終局,他的死,其實捎來悲涼的信號,已然從遙遠的洪荒中敲響一記最痛苦的喪鐘。在偷天換日的過程中,吾國將亡,我們這些生者,置身在花果飄零的國度中,心中揹負的十字架,將何其沉重?顧炎武說;「有亡國,有亡天下。」政權的易姓改號只是亡國,但何謂亡天下?顧炎武表示:「仁義充塞而至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龐教授的憂慮與焦思,我們完全能體認,但我們只有繼續深耕天下,來讓支撐臺灣社會背後的道不至於隕落。(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