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共全會與拜習會後兵推系列一:解讀兩強交鋒 不必糾結用字(張競)

(圖/路透社)

編按:中共六中全會後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將成爲共產黨賡續發展的里程碑,也鋪陳出未來發展的雄心與意圖;此際,美中領導人拜登與習近平於16日舉行了視訊會談,影響着中美兩強的走勢。本集團與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共同舉辦了兵棋推演,就此兩項重大歷史性事件,邀請學者專家研討、推演、解析,並提出臺灣的應對之方。

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隨即中美兩強領導人進行視訊會談。就臺北來說,儘管前述兩者對於未來命運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但卻毫無着力空間,顯現出面對大國政治縱橫捭闔,命運受人操弄確實無奈。

拜習峰會剛結束時,北京不但立即公佈六中全會《歷史決議》全文,更同時推出其英文譯本,基於兩者在時間點上如此接近,讓人不得不重視。北京刻意如此操作,究竟是否在彰顯相互呼應關係?臺北政壇、學界都希望從中國大陸黨政文件及峰會雙方所發新聞稿中,找尋到能夠推估未來與詮釋政治意涵之關鍵字詞。

長久以來,臺北透過梳理北京與華盛頓政治人物發言字詞,作爲解讀強權政策走向重要依據。同時學界研究兩岸與國際政治學者,早就習於拾人牙慧,對於重量級政治人物發言用語,黨政文件與政策聲明關鍵字詞,更是反覆援引,以便作爲申論觀點的核心基礎。

正因如此,計算北京發佈黨政文件涉臺文字數量多寡,就變成評估詮釋其對臺政策重要數據;而對比華盛頓與北京新聞稿使用字詞差異,或論述各項法條、公報與立場聲明先後順序,甚至還要與以往使用字眼相互覈對,更是變成學界論述、政府聲明以及媒體評論必須要重視的基本功。

但正因將活生生動態發展,套用政治學去解析,搞成糾纏在文字的修辭學,最後讓臺北喪失自我,政策毫無方向,變成前途受人決定、情緒任人操弄的命運。而政府也唯恐攀附落空,最後在國際政治牌局成爲無足輕重的籌碼,在國際舞臺招致冷落的龍套演員。

假若臺北政壇觀察兩強交鋒與中共歷史決議,整個視野都聚焦在到底美國是「不支持」,抑或是「不鼓勵」臺灣獨立,媒體反應與政府高層心情隨着他人發言,心情如同洗三溫暖般,請問臺北政壇還有任何主體思維?內心還有維護基本尊嚴的骨氣與志氣?國安團隊還有任何對戰略情勢判斷能力?

臺北政學界對大陸情勢與國際政治研析若是迫於從衆,永遠在詮釋字詞中打轉,最後就必受困心靈囚籠,永遠找不到出路。如何從習近平「關於《歷史決議》的說明」全文,解讀出集體領導運作軌跡,而不盲從認定習近平大權獨攬,就是知識界的重大考驗。

臺北面對北京,若只有輕蔑而不嚴肅檢視文件,反過來對華府卻是唯唯諾諾,只知盲從其聲明,無知的下場必然悲慘。若要認真說文解字,臺北爲何無人有膽點破:六項保證可以搞出數個版本,豈有保證可言?

(作者爲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