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共武力犯臺大辯論(黃介正)

解放軍已經部署了2種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和東風-26。這2款反艦彈道導彈在2019年8月的實彈試射演習中,成功擊中西沙羣島以南的移動靶船。(圖/新華社)

即將出版的9/10月號《外交事務》雙月刊刊載6人4篇論述〈緊急的海峽?北京對臺威脅的辯論〉(Strait of Emergency? Debating Beijing’s Threat to Taiwan),幾乎囊括所有大陸對臺動武的諸般估算,深值我朝野國安團隊省思。

享譽國際、菁英必讀的《外交事務》在7/8月號以探討「中國能否持續崛起」爲封面主題,收錄7篇長文,均爲刺激腦波的政策分析。上述辯論即源於其中史丹佛大學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所撰〈臺灣的誘惑:北京爲何可能訴諸武力〉。想必該文誘發美國政學界不同觀點,因而再加碼邀稿,刊載辯論以饗讀者。

美中進入長期強權爭霸已成事實,美國跨黨派政學菁英將北京視爲首要對手,深化研究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政經與軍事實力,固屬自然;然而,夾在兩強對峙核心的臺海,近來屢屢成爲國際社會熱議之標的,我則不可僅以有助提升臺灣能見度而等閒視之。

國際對臺海安全升高關注度,或爲強權威望,或爲商貿通衢,或爲內政操作,然亦充分了解3項事實:一、臺灣是北京反覆聲稱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二、中國大陸從未放棄對臺動武,且近年軍機艦活動愈顯威脅。三、臺海扼控中國大陸以及東北亞各國重要海空交通線。將臺灣稱爲「全球最危之地」,其來有自。

即使歐、美、日、澳各國政學媒體菁英均對臺海安危有如此大的憂慮,而臺灣多項民調顯示,始終有超過半數的國人認爲,大陸不會以武力犯臺。反覆深讀上述各篇不禁想起之前多次呼籲:臺灣之危,不僅在兩岸軍力嚴重失衡,更在於臺灣與國際社會對此認知差距之大。

考量民心士氣之維繫,當然可以選擇性地減少共軍對臺軍事壓力的透明度,避免對社會及經濟活動造成過度衝擊;惟倘昧於事實,臨危而不言,知險而遮掩,仍應考量「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的嚴峻後果。

我國朝野國家安全菁英當有共通之慮。詳盡探索北京用武之意圖,嚴肅析論共軍犯臺之能力,從講臺到報章,從私下簡報到公開呼籲常有「被畫錯重點」之嘆。

務實剴切分析中共解放軍與日俱增之犯臺能力,實際上未能激發國人支持國防預算的有效提升,也未能鼓舞年輕人從「不願役」轉爲「志願役」。其發展反而導向仇視大陸,鍵盤嘴炮,只給「去中國化」增添柴火;要不然就是轉換爲麻木不仁,意志消沉,販賣「芒果乾」的失敗主義。

務實算計大陸對臺使用武力在國際戰略、民族復興、本身內憂,以及大型奪島戰役行動之艱鉅等複雜因素,因而有共軍短期內並不易有全面攻臺之舉;一旦有此評估,則商賈企業不再聞問,政治菁英專心內鬥,一般民衆不憂不想。

在臺灣,中共武力犯臺是國軍70餘年來念茲在茲的大事,從防禦條約時期的聯合演訓,到斷交後孤單探索的漢光演習,一代又一代的國軍將校始終專注在如何捍衛臺澎金馬。然而「兵者,國之大事」,臺海的和平與安全不只是穿軍服者的責任,更需要行政院各部會及士農工商的嚴肅正視。

針對臺澎防衛,雖然建構「不對稱戰力」已深入國防建軍的骨髓,然而同樣是民進黨政府,108年《國防報告書》中的「整體防衛構想」(ODC)卻不見於110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國際友人詢問不斷,我們的說明卻難解疑惑。近來建構臺灣爲「刺蝟島」之議再起,10 月中旬在華府召開的「美臺國防工業會議」亦列入議程,刺蝟究竟是吞不下還是餓不死,總是要辯論的。

從政治圈到學術界,我國朝野國安菁英對中共武力犯臺常有探討,不乏爭論,惟倘要有更好且精準的臺海安全形勢判斷,仍需有「軍文交織的系統性辯論」。或許參考〈緊急的海峽〉一文,分項整理其中的論點想定,可以是個不錯的開始。

(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