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環節 「海怪級」生物:兩棲魚龍找到了!

▲兩棲魚龍遠古時期,一種外形似海豚的「海怪級」生物。(圖/翻攝自哈芬頓郵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史上第一具兩棲魚龍(amphibious ichthyosaur)化石,最近在中國大陸被發現。科學家說,這項發現填補了化石記錄中的一段長期空白

古生物學家們早就知道,在2 億5000萬年前至9000 萬年前之間,地球生活着一種外形似海豚的「海怪級」生物:魚龍。牠們是生活在陸地上、類似爬行動物後裔。在三疊紀中期,上述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爲魚龍。

魚龍的出現比恐龍(2.3億年前)稍早一點,但在約9000萬年前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

但之前一直有沒有相關化石證據證明:這些爬行動物從陸棲演變成兩棲,再逐漸回到海洋生活,直到現在。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科學團隊,不久前在中國發現了首具兩棲魚龍化石。這是第一個把長得像海豚般的魚龍跟牠們的陸地祖先聯繫起來的發現,填補了化石記錄的空白。《自然》(Nature)雜誌官網5日首先披露了這項消息

這具化石代表了魚龍進化史上一個「失落的環節」:魚龍是存活於2.5億年前恐龍時代海生爬行動物。在此之前,還沒有發現過標誌着牠們從陸地過渡到海洋的化石證據。

文章領銜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學系教授莫塔尼(Ryosuke Motani)說:「現在我們終於擁有這樣一塊呈現此一過渡過程的化石了。終歸,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牠們(魚龍)在陸地上重見天日。」

莫塔尼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安徽省發現了這具化石。它長約1.5英呎(45公分),來自三疊紀時期,時間大約有2.48億年。

不像那些完全適應海洋生活的魚龍,這具化石有着超大且靈活的鰭狀肢,可允許牠在陸地上作出類似在海中活動時的動作。牠有柔軟的「腕關節」,這對於在地面上爬行是絕對不可少的。

大多數魚龍有着長長的、喙一般的口鼻部,但這具兩棲化石呈現出來的,卻是一個跟陸地爬行動物一樣短的鼻子。牠的身體還具有比以前描述的魚龍更粗的骨骼。這符合關於大多數從陸地過渡到海洋的爬行動物的描述:牠們總是先變重,例如更粗的骨骼,以便能在進入深海之前遊遊過涵涌的海浪

這項研究的意義超越了進化理論,莫塔尼說,這種動物存活於2.52億年以前,即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後400萬年。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動物和植物經過了多久才從這樣的大摧毀後恢復,特別是自從發現物種滅絕跟全球氣候變暖的關聯之後。

莫塔尼說:「這是類似地球暖化後可能會發生的場景。地球花了多久時間才能讓這樣的食肉動物重新出現?在那個世界裡,很多物種滅絕了,但是一些新的物種也會跟着出現。這些爬行動物就在是在這個恢復期出現的。」原文請看這裡

▲在大陸安徽發現的、史上第一具兩棲魚龍化石。(圖/翻攝自哈芬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