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適當量」?剛好纔是最好,適量製造時代來臨

你有想過自己工作的「適當量」嗎?所謂的「適當量」,是彈性修改死板的生產量,或者將只能少量生產的項目搭配成一個數量,達到供需平衡纔是真的適當量。社會所需要的量,不需要大量拋棄的量,能夠感受到製作者溫度的量,不會勉強勞工的量,能維持文化的量⋯⋯每個觀點都有自己的適當量。

針對既有的生產量,考慮自己工作的適當規模,這是第一步。有時候將少量生產的物品搭配起來,有時候改變製程來增量,有時候靠少量多元化來取勝,每個人下的苦工都不同。

《剛好,纔是最好》,作者:甲斐薰,譯者:林欣儀,臉譜出版 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少量的不穩定生產,整合起來就能平衡

比方說日本有家很罕見的蔬果物流銷售企業叫做「坡道途中」,專門銷售新農戶所栽種的農產品。調查結果顯示,剛開始加入農業的人,有九成對有機農業有興趣。公司負責人小野邦彥先生認爲,如果這些學着有機農業長大的新農戶,栽種出來的農產品可以打進市場,應該能推廣更加環保的農業。

追求無農藥栽培的新農戶,通常產量少又不穩定,既有的物流與市場很難接受他們的產品。小野先生說這些滿腔熱血投入農業的人,通常會因爲過不了日子而放棄。於是坡道途中獨自研發一套系統,收購新農戶栽種的蔬果,與許多新農戶合作,主打蔬菜多元性與獨特風味,並且送貨到府。2019年8月,與坡道途中籤約的農戶約有250家,其中九成是新農戶。

「就算只是蘿蔔,也分青首蘿蔔、紅通通的大紅蘿蔔、圓滾滾的聖護院蘿蔔,而我們的客戶什麼都吃得到。如果年輕人能進來接手因人口老化及流失而廢耕的農地,或許就能改變日本的農業了。」

每件交易的規模都很小,都很費工,但也因此張羅到其他公司無法應付的多元品項。有機農業比傳統農業亦即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一般農業更加纖細,收成量經常上下震盪,但是隻要向多家農戶收購,就能保持出貨量平穩。

包括傳統蔬菜在內,坡道途中每年銷售400多種蔬果。公司採會員制,主要是定額訂購,目前會員人數比去年多了1.4倍左右(2018年統計),每個月解約率大約爲百分之五,在農產宅配業界算是很低。公司在京都還有個直營門市,但主要還是針對個人或餐飲業提供線上購買。

2019年五月,公司調度的資金超過六億日圓,往後更計劃擴大出路,開設有機蔬菜專門的餐廳,或是有機食材銷售門市。目前公司會員不到兩千人,但估計2024年會成長至一萬人。

日本有機農業的耕地面積,每年增加四到五個百分點,但目前總面積只有全國耕地面積的百分之0.5。隨着民衆更加註意健康與環保,日本的有機食品市場規模,預計在2022年會比2017年多出百分之十,也就是多出約兩千億日圓。爲了推廣更環保的農業,除了目前有在關注的人之外,還要推廣到新的市場去。公司的擴張計劃,應該就是爲了這個目標。

2005年起,消費與生產的改變不斷擴大

並不是每家大企業都在想「東西賣得愈多愈好」。佐久間裕美子女士的著作《流行的生活革命》中,就描述美國在發生次級房貸危機以及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之後,生活潮流開始從「消費就是好」的消費至上主義,轉變爲「重視溝通、連結、品質、創造性的生活形態」。

像是戶外用品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在2011年11月的黑色星期五,於《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Don’t Buy This Jacket」(別買這件外套)的廣告。佐久間女士的著作寫到,這個契機引爆了後來的剋制過度消費潮流。黑色星期五是美國年底購物潮的第一天,也是每年購物量最大的一天。故意在這天宣導「沒必要就別買」,意味着對過熱的消費潮敲響警鐘。

不只是那次黑色星期五,巴塔哥尼亞從1985年起,每年都會將百分之一以上的營收捐給環保團體。公司實施以下三項經營方針:新產品要儘量使用環境負擔小的布料與化學藥品,要儘量使用可回收材料,而且商品壽命要儘量拉長。公司還在全世界推廣「Worn Wear」(舊衣)活動,積極提供自家產品的修補服務。

自2008年起,美國只花了短短十年,就比日本更快轉向這樣的生產與消費態度。

三浦展先生所寫的《第四消費》,描述了日本從2005年起展開的「從個人取向轉爲社會取向」「從利己主義轉爲利他主義」「從私有主義轉爲分享取向」的變化。其中我最有同感的觀點,就是「環保與簡化,比較容易與日本人的心態結合」。

日本人在1950到60年代之間經歷量產與消費的時代,當時效法美國的生活形態,如今則追求更樸素、更有機的消費模式。循環型農業、傳統產業、工匠,愈來愈多玩家涉足這些領域,我想也是因爲日本人正開始重新檢討自己的生活。年輕人們已經慢慢發現,過去的文化與技術,隱含許多往後生活所需的提示。

(本文節錄自《剛好,纔是最好》,作者:甲斐薰,譯者:林欣儀,臉譜出版)

◎責任編輯:胡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