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來源:海天教育)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認爲,從實踐的活動機制看,實踐是 ( )

A.主體客體通過中介相互作用的過程 B.道德行爲和政治活動

C.科學實驗 D.生活、行爲、現實、實事等感性活動

2.實踐的主體是 ( )

A.絕對精神

B.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C.人

D.人的意識

3.實踐的客體是 ( )

A.絕對精神的對象化 B.客觀物質世界

C.人的意識的創造物 D.進入主體的認識和實踐範圍的客觀事物

4.實踐的中介是 ( )

A.各種形式工具手段及其運用的程序和方法

B.對一事物存在和發展聯繫的各種要素的總和

C.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

D.受命於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

5.馬克思主義認爲,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係是指 ( )

A.主體對客體的物質慾望和要求 B.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C.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和變革的結果 D.客體對於主體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說明 (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技術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科學進步是實踐的目的

7.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而發展的。”這說明 ( )

A.自然界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D.人具有認識自然的能力

8.科學家尼葛龐蒂說:“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從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看,這句話對我們的啓示是 ( )

A.認識總是滯後於實踐

B.實踐和認識互爲先導

C.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爲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D.實踐與認識是合一的

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這一名句強調的是 (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D.間接經驗毫無用處

10.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是 ( )

A.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是不可靠的

B.感性認識來源於實踐,理性認識來源於書本

C.感性認識是對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本質的認識

D.感性認識來源於直接經驗,理性認識來源於間接經驗

11.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各種感官感覺到一個梨子的各種屬性,在意識中把它們聯繫起來形成了關於這個梨子的感性形象,這種反映形式是 ( )

A.感覺 B.知覺

C.表象 D.分析

12.對於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唯理論經驗論兩大派別的正確評價是 ( )

A.唯理論是正確的,經驗論是錯誤的 B.經驗論是正確的,唯理論是錯誤的

C.唯理論和經驗論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論和經驗論都是完全錯誤的

13.“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纔有意義”是 ( )

A.形而上學的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C.詭辯論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14.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相互關係是 ( )

A.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對立的 B.沒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D.兩者之間沒有原則區別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 D.機械唯物主義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類經驗的組織形式”這是 ( )

A.主觀唯心主義真理論 B.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論

C.客觀真理論 D.形而上學真理論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題,其含義是 ( )

A.強調真理的客觀性 B.否認真理的客觀性

C.強調真理具有客觀標準 D.否認真理具有客觀標準

18.“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這是 ( )

A.混淆了真理性認識與一般認識的錯誤觀點

B.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C.一切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觀性與規律客觀性

19.“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這種觀點是 ( )

A.強調認識對實踐的作用 B.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

C.認爲認識可以脫離實踐 D.認爲實踐可以脫離認識

20.承認我們知識的相對性就 ( )

A.必然歸結爲詭辯論 B.必然歸結爲懷疑主義

C.必然歸結爲不可知論 D.可以防止認識的僵化

21.“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這一論斷說明了 (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

B.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C.實踐檢驗真理不需要理論指導

D.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具有同樣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寧提出的:“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與“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 ( )

A.唯物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對立

B.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

C.反映論先驗論的對立

D.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23.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這一命題強調 (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觀,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C.同一對象真理性的認識只有一個

D.真理是與人的具體利益相聯繫的

24.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這一命題的含義是 ( )

A.革命理論比革命行動更重要 B.革命運動是革命理論的派生物

C.革命理論對革命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D.革命理論最終決定革命運動的成敗

25.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說:“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句話強調了 ( )

A.人們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事物

B.人們獲得感性經驗至關重要

C.人們不僅要善於觀察事物,而且要善於思考問題

D.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有理性的指導

26.馬克思指出:“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它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這表明 ( )

A.人的聰明才智無先天區別

B.人的聰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主觀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聰明才智主要來源於後天實踐

D.人的聰明才智由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決定

27.真理和謬誤的界限在於 (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願望 B.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

C.是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D.是否爲大多數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絕對性是指它的 ( )

A.具體性 B.客觀性

C.終極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觀上的相對主義,錯誤在於 ( )

A.誇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

B.誇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

C.只講真理的客觀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

D.認爲關於同一對象真理性的認識只有一個

30.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 ( )

A.決定了社會發展趨勢 B.決定着社會變革力度

C.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D.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最終源泉

31.重視理論創新,必須反對 ( )

A.經驗主義 B.先驗論

C.絕對主義 D.教條主義

二、多項選擇題

1.實踐的中介系統包括 ( )

A.人的肢體延長、體能放大的工具系統

B.人的感官和大腦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統

C.進入主體認識和實踐範圍的各種物質系統

D.在思維中把對象的某種屬性、因素抽取出來的邏輯方法與操作系統

2.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包括以下環節 ( )

A.確定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

B.通過一定的實踐手段把實踐方案變成實際的實踐活動

C.通過反饋和調節,使實踐目的、手段和結果按一定方向運行

D.通過改造主觀世界而支配客觀世界的運行

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在於是否承認 (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

C.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 D.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4.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 )

A.實踐提出了認識的課題

B.實踐創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使認識成爲可能

C.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D.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5.辯證唯物主義認爲,認識是 ( )

A.主體對各種認識要素的建構 B.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C.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 D.主體對客體信息的加工

6.能動的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主要區別在於 ( )

A.是否承認客觀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認識的對象

B.是否承認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實踐

C.是否承認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D.是否承認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辯證過程

7.“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理論一經羣衆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一論斷的哲學思想是 ( )

A.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B.理論不能代替實踐

C.理論本身就是物質的力量 D.理論的作用可以通過實踐表現出來

8.下列觀點中包含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原理的是 ( )

A.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B.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

D.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9.經驗論的錯誤在於 ( )

A.否認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 B.否認認識是一個過程

C.否認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D.否認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爲理性認識

10.“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一觀點說明 ( )

A.感性認識對於認識事物的本質沒有任何幫助

B.感性認識具有侷限性,有待於上升爲理性認識

C.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D.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存和滲透的

11.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意義在於 ( )

A.理論接受實踐的檢驗 B.理論可以改變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C.理論可以指導實踐 D.理論在實踐的發展中得到發展

12.“按圖索驥”的錯誤在於 ( )

A.理論脫離實際 B.經驗論

C.教條主義 D.唯理論

13.“跟着感覺走”,在本質上是 ( )

A.唯心主義經驗論的觀點 B.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C.唯我主義觀點 D.反理性主義觀點

14.下列屬於中國傳統哲學中唯心主義知行觀的有 (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慮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單憑觀察所得的經驗,是決不能充分證明必然性的。這是如此正確,以至於不能從太陽總是在早晨升起來判斷它明天會再升起。”恩格斯這段話的含義是 ( )

A.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爲理性認識

B.感性認識具有侷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與感性、經驗性毫無關係

D.歸納方法不是萬能的

16.馬克思主義認爲,認識的辯證過程是 ( )

A.從間接經驗到直接經驗的轉化

B.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上升運動

C.實踐一認識一實踐的無限循環往復

D.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發展

17.“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這一命題的含義是 ( )

A.真理的認識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適用的具體範圍和條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變的公式 D.真理是具體生動的事實

18.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於 ( )

A.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B.實踐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C.實踐是聯繫主觀和客觀的橋樑 D.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

19.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指出:“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社會主義。”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 )

A.社會主義建設不需要任何綱領

B.應該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社會主義理論

C.必須由實踐來檢驗社會主義理論

D.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應該由經驗代替理論

20.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這說明 ( )

A.真理和謬誤沒有確定的界線

B.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領域內纔有絕對的意義

C.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繼續前行會使真理變成謬誤

21.孫中山先生指出,認識過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進於行”。這表明 ( )

A.知行相互促進 B.行先知後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個正確的思想,往往需要經歷由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形成,這是因爲 ( )

A.認識主體存在着自身的侷限性 B.事物的本質的暴露是一個過程

C.人的認識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 D.認識是一個過程

23.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是 ( )

A.真理原則 B.價值原則

C.效率原則 D.公平原則

24.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區別是 ( )

A.真理原則側重於主觀性,價值原則側重於主體性

B.真理原則側重於客體性,價值原則側重於主體性

C.真理原則說明認定活動的客觀制約性,價值原則表明人的活動的目的性

D.真理原則體現了人的活動中的統一性,價值原則體現了社會活動中的多樣性

25.下列觀點體現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係的有 ( )

A.真理既是制約實踐的客觀尺度,又是實踐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學規律辦事,遵循價值尺度就要滿足人的需要

C.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爲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

D.實現價值是人們追求真理的目的,價值追求引導人們去探索真理

26.價值的特性是 ( )

A.客觀性 B.主體性

C.社會歷史性 D.多維性

27.價值的客觀性在於 ( )

A.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價值的客觀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

C.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具有客觀性 D.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和結果具有客觀性

28.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

A.真理是具體的就是說真理是唯一的

B.價值是抽象的就是說價值是多維的

C.主體結構和規定的複雜性導致主體的價值關係的全面性、多維性

D.真理的具體性是說真理有其適用的具體範圍和條件

29.真理和價值的對立統一關係表現在 ( )

A.實踐是檢驗真理和價值的共同標準

B.實踐與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

C.真理原則側重於客體性、條件性、統一性,價值原則側重於主體性、目的性、多樣化

D.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爲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

30.馬克思主義“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爲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 )

A.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義,而是行動的指南

B.馬克思主義必須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C.必須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

D.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是對現存的歷史活動的真實關係的一般表述

31.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 ( )

A.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B.堅持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

C.把馬克思主義作爲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義

D.把馬克思主義作爲永恆真理,只能堅持不能發展

32.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必須 ( )

A.把馬克思主義作爲永恆真理 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C.在實踐中堅持真理和發展真理 D.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辯證的統一,表現在 ( )

A.認識的任務歸根到底在於解釋世界

B.認識的任務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

D.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

34.人類在客觀世界面前所處的兩種不同的社會活動狀態是 ( )

A.必然 B.必然王國

C.自由 D.自由王國

三、分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材料2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說: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儀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人爲”之意),是性僞之分也。

材料4

孫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類之進化,當分三時期:第一由愚昧進文明,爲不知而行的時期;第二由文明再進文明,爲行而後知時期;第三自科學發明而後,爲知而後行之時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進行。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簡要評析上述材料給出觀點。

(2) 材料4揭示的知行關係是什麼?

2.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

今者臣來,見人於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爲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材料2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請回答:“南轅北轍”和“引嬰投江”犯了認識論上的什麼錯誤?

3.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來,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糾正我們錯誤的後代,大概比我們可能經常以極爲輕視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他進一步指出:科學史就是把這種謬誤逐漸消除或者更爲新的、但終歸是比較不荒誕謬誤的歷史。

材料2

波普爾在《科學知識進化論》一書說道:“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僞性或可反駁性。”“我所想到的科學知識增長並不是指觀察的積累,而是指不斷推翻一種科學理論,由另一種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論取而代之。”“科學史也像人類思想史一樣,只不過是一些靠不住的夢幻史、頑固不化史、錯誤史。但科學卻是這樣一種少有的——也許是唯一的——人類活動,有了錯誤可以系統加以批判,並且還往往可以及時改正。”

材料3

正當相對論得到普遍稱譽時,愛因斯坦卻冷靜地說:“如果引力勢場不能使光譜線向紅端位移,廣義相對論就站不住腳。”“從它推出許多結論中,只要有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它就必然被拋棄。”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上述材料在科學理論發展問題的共同觀點是什麼?

(2) 恩格斯與波普爾對科學的發展有什麼不同認識?

(3) 簡述波普爾“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僞性”的觀點。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二、多項選擇題

1.AB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1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三、分析題

1.(1)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說知識是天生的或不學而知,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孔子的“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以及荀子的觀點,承認人的認識是後天學習所得,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 孫中山借人類文明說明知識的來源和認識的發展,指出這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髮展的過程,人的認識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孫中山的知行學說包含了在實踐中需要理論的指導(以行求知)和在理論指導下的行動(知先行後)這樣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意義,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2.認識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人的目的、願望要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南轅北轍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強調客觀條件的優越和主觀能動性,違反了事物的客觀規律,結果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引嬰投江則犯了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錯誤,同時混淆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

3.(1) 恩格斯、波普爾和愛因斯坦分別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科學發展過程中真理與謬誤的矛盾,指出科學是一個不斷髮現真理、檢驗真理、修正錯誤、發展真理的過程。

(2) 恩格斯與波普爾的不同在於,波普爾把科學可能錯誤、可以被否證作爲科學的最本質的特徵,把科學史簡單歸結爲—種理論推翻另一種理論的歷史,沒有重視被推翻理論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這是一種簡單的否定過程。恩格斯則辯證地認識這一問題。在承認任何今天看來是正確的東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發現是錯誤的同時,強調科學史是一個在真理與謬誤的鬥爭中,不斷證實真理、克服謬誤、發展真理的歷程。

(3) 波普爾的觀點指出了科學發展必須不斷批判和改正錯誤,這對於研究科學知識增長規律有很大啓發。但是他認爲一個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的標誌僅在於它是否具有可證僞性的觀點顯然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