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戰爭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緊張,國防部影片中強調真戰爭就必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獨派也用此宣示不惜一戰的決心,但老實說,聽來總覺底氣不足。

底氣不足,可能與臺灣平時充斥嘴砲,語言的宣示早已喪失能量有關;但不足,更深層的,恐怕還涉及戰爭的本質

到底什麼樣的戰爭能讓人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呢?不外有三:

第一種是民族聖戰。民族聖戰關係到一個族羣的存亡,衝突起來,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民族間的戰爭,不就是民族聖戰,民族聖戰要有兩個條件,第一是對我族的凝聚有高度的認同感,第二是與他族有存亡間的矛盾,這時真就戰至一兵一卒,因爲苟活,也必然遭不堪之蹂躪。

第二種是宗教戰爭。宗教關聯生命最終之皈依,這裡如果存在着根本矛盾,則有限生命之犧牲正好彰顯超越生命之完成,也所以伊斯蘭聖戰士可以有如此多的自殺攻擊,十字軍東征可以綿亙達數世紀之久。宗教戰爭容易產生極端教主崇拜與一神教下,絕對性產生了排他性,對異教徒因此毫不留情,自己在抵禦異教時亦毫無妥協。

第三種是意識形態的戰爭。這意識形態,不是一般意識下的觀念傾向,它指的是一種信仰,無論是對政治或社會制度,要形成一種主義信仰纔算,這時也纔會拋頭顱灑熱血。

但說主義信仰其實也只有少數人才會在有終極性的堅持與狂熱,意識形態要形成你死我活的態勢,通常是由少數堅定信仰者透過羣聚運動或教育而煽動起的,20世紀東西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之爭一定程度就藉由強烈妖魔化對方的宣傳來完成。當然,就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而言,後者更容易形成一種顯性而帶革命行動的信仰,主要因社會主義就在關照社會分配不公,從剝削/反剝削出發,底層人要求翻身,他原就一無所有,也就更能拚得你死我活。

而如果就上述三種類型的戰爭來看臺灣,臺灣真是三不得其一:就宗教而言,臺灣非單一或一神之宗教區;就意識形態而言,臺灣人雖習慣於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強調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但距離拿生命去捍衛的程度還遠;就民族聖戰而言,雖然獨派一直想建構所謂的臺灣民族,但與長期因血緣文化形構出的實體民族還是有本質的不同,更何況臺灣與大陸還有剪不斷的血緣、歷史、文化關係,島內許多人的民族認同也還是中國人。

但如果就這三點來看大陸呢?它是三得其一,但得其一也就夠了。

其一,是指兩岸戰爭對大陸而言,就是民族聖戰,大陸每次宣示「臺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都基於此。臺灣聽多了這種話,以爲它就只是一種宣示,甚至是一種宣傳,其實不然。

不然,就近來說,兩岸分隔原就是國共內戰結果,是一個國家內戰所導致的,所以纔會說「度盡劫波兄弟在」。

不然,就較遠來說,臺灣被割給日本,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這是近代中國的一項恥辱,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抗日戰爭,中國整整屈辱了100年,幾乎淪爲次殖民地地步雪恥,因此是中國人共同的民族心理,而這心理,又因這些年大陸的飛速發展而更想要也更有力彌補,這心理,也因大陸愛國主義教育而強化。

再就更遠來說,中國宋代之後發展出較剛性的大一統意識已近千年,「數典忘祖」對外國人也許不是大事,對中國人卻就是不能忍受之事。

正如此,雖然和平有利中國之發展,雖然生活變好誰也不想戰爭,但真觸犯「民族大義」這底線,大陸整個社會心理卻是可以不計代價而打的,換句話說,兩岸戰爭,無論美國態度如何,真會爲達目的而不惜打到最後一兵一卒的,其實是大陸。

不是滅自己威風,戰爭勝敗,決心士氣是一定關鍵,打民族聖戰的大陸,其決心其實是臺灣乃至美國所不能比的。但說這話,也不代表臺灣不能有角色,既是民族聖戰,自然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臺灣絕大多數人文化、血緣都與大陸同源,守住這原點,兩岸間也就不會出現極端的民族聖戰了!

(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