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者財務安全亮紅燈!遭侵佔剝削最大宗竟來自家屬

▲失智症協會探討失智者財物安全。(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失智人口快速增加,失智者財物剝削案件也跟着增多。失智症協會進行「全臺第一次失智者財物損失風險案例調查」,蒐集74份案例調查發現,有超過半數失智者發生財物損失的時候尚未診斷爲失智症,且近9成尚無輔助監護宣告,顯示財物損失可能爲一失智症早期易發生的徵兆,但也因此在法律上難以獲得保障;另調查也發現,最多的財物剝削竟是來自家屬,其次纔是詐騙集團

臺灣失智症協會財務安全工作小組進行全臺第一次失智者財物損失風險案例調查,召集人李梅英理事表示,本次共收集74份案例,結果發現在發生財物損失時,有34人尚未被診斷爲失智症、65人尚無輔助或監護宣告。其中,財務剝削可能來自家屬達25人最多,接着是詐騙集團的17人、朋友同事商家陌生人都是10人,其餘還有金融、看護、法律、社福人員等。

財務剝削管道有透過金融服務、買賣、借貸和理財等方式,導致50名失智者損失動產、16人損失不動產、6人身分被盜用,而僅24人採取法律訴訟救濟

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受訪表示,失智者財務剝削問題早已存在,失智者在疾病初期,判斷能力記憶逐漸喪失,但又仍保有行爲能力,此時最容易發生財務問題。就有遇到個案前一天才把自己房子籤給女兒隔天又把同一間房子籤給兒子,後來就引發家庭糾紛。而身爲醫師也經常被要求上法院作證,若在失智症尚屬輕度即診斷情況還好,但如果當事人狀況嚴重纔要回推三年前被騙時的失智情況,相當困難。

衛生福利部副司長周道君表示,以往照顧體系偏重在確診、身體與認知方面的照顧,但失智者認知退化後確實會遇到財務安全問題,不管是個案本人、家屬乃至照顧體系,都應該強化對財物安全議題的認識;長照司規劃加強社工與照顧體系相關訓練,未來協助失智症家庭連結資源,提供更完整的照顧。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指出,目前即將步入高齡的世代是擁有最多資產的一代,因此要儘早進行信託財產規劃。未來也需加強銀行系統的註記,如果有早期徵兆,銀行應該加強對客戶的瞭解(KYC)與註記。目前金管會在擬定監護支援信託,明年也會着重樂齡財務管理,保護失智者免於財務剝削是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