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兒所新生兒內科用“音樂療法”傳遞媽媽的愛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的新生兒內科病房中,伴隨着監護儀的滴答聲,響起了輕緩動聽的音樂和媽媽的呢喃細語。當30周的早產兒越越(化名)在暖箱裡第一次聽到錄音筆中傳來媽媽的聲音時,她睜着好奇的大眼睛,安靜聆聽着媽媽的哼唱,時而把頭轉向聲音傳來的方向,偶爾還會擡起小胳膊伸個懶腰或者擡擡小腿。平時愛哭鬧的越越,經過媽媽的“安慰”後,顯得格外舒適,監護儀上顯示的心率和呼吸頻率也更加趨於穩定,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近日,新生兒內科通過臨牀的實踐探索,新開展了“音樂療法”,通過播放音樂幫助緩解患兒哭鬧、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這也是新生兒內科落實“我爲羣衆辦實事”,提升醫療工作溫度的又一新舉措。

隨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開,早產兒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圍產醫學的進步讓超早產兒、極早產兒生存率越來越高,但“過早獨立”也使早產兒在未來成長過程中出現神經心理障礙的風險逐漸升高,需要特別關注。

新生兒特色音樂療法是藉助輕鬆幽雅和抒情性強的古典音樂、輕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寶寶的焦慮或緊張狀態,培養穩定愉快的情緒,減輕其適應新環境的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它也是一種學習過程,早產寶寶在舒緩、優美的樂曲聲中,通過聽覺器官的信號刺激,調節神經系統,減輕呼吸、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緊張的生理反應,穩定心率、血壓,促進改善氧供、增進大腦發育、增強免疫力。

早產兒因其生理原因,生後的幾周甚至是幾個月都要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度過。有數據表明,出生時新生兒的大腦發育尚不成熟,對於“過早獨立”的早產寶寶來說更是如此。環境的影響是腦發育的關鍵因素,由於體外的嘈雜環境與母親子宮完全不同,寶寶無法避免外界聲音的干擾和刺激,比如開關門的聲音、儀器警報的聲音等,因此神經網絡無法像在母體內那樣正常發育,許多早產兒在後期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會出現學習困難、社交或情感障礙等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聽覺系統是人類大腦中最早形成的系統之一,在人類生命的最初幾個關鍵的星期裡,聽音樂可以幫助大腦正常發育。

新生兒內科除了開展音樂療法,創造更爲舒緩的環境,促進早產兒在ICU期間的大腦發育外,還鼓勵家長尤其是母親錄製祝福話語、哼唱兒歌,播放裝置經過消毒後放在牀頭,以輕柔適宜的音量播放,讓寶寶感受到在母體生活時的音頻,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與此同時,通過對孩子哼唱搖籃曲可以緩解父母自身的壓力,讓媽媽知道,即使在母嬰分離的情況下,也可以用自已的聲音來安撫寶寶,疏解寶寶住院期間因無法見面而引起的焦慮情緒。

輕柔的音樂、溫暖的懷抱,新生兒內科在臨牀治療中科學探索、總結經驗,努力爲住院寶寶們提供更加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讓他們在出生後的第一段旅程中收穫更多的健康和關愛。

撰稿: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 趙雪晴 張利

攝影: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 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