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出口和投資 臺灣經濟仍處於快速成長軌道

臺灣在今年5~7月雖未能避開新一波疫情來襲,但經濟表現依然欣欣向榮。圖/本報資料照片

之前一直被視爲疫情「綠洲」的臺灣,在今年5~7月雖未能避開新一波疫情來襲,但臺灣經濟依然欣欣向榮。雖然第二季開始本地防疫和管制措施升級導致消費疲軟,但受惠於出口和投資領域空前暢旺,臺灣經濟正處於快速成長的軌道。全球資訊科技產品的旺盛需求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低迷的家庭消費。因此整體看來,臺灣今年中疫情爆發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坊間預計要小。

出口與投資齊頭並進,緩衝消費壓力

臺灣出口表現出色不僅是由於外需旺盛,也由於臺灣行業分工專注於半導體和資訊科技產品。2021年第三季臺灣出口以30%的年增率持續增長,儘管增幅略低於第二季的37%,但半導體生產企業第三季仍然創下1,170億美元的出口新高。企業營收也可見相同趨勢,第三季較去年同期上升13%,略低於第二季18%的年增率。除半導體以外,運輸、能源、材料和金屬等行業出口也十分強勁。

爲滿足生產需求,臺灣企業持續投資以擴充和升級生產能力。2021年第三季進口較去年同期增長42%,主要集中在機械和電氣設備。與此同時,超低的融資成本繼續推動房地產投資。作爲迴應,央行採取收緊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價的快速上漲,也導致貸款增長放緩。除了住宅,辦公空間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長,因爲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臺灣設立據點,主要是從中國大陸迴流的臺商,或來臺灣投資再生能源的外資企業。截至2021年第三季,臺北辦公商圈空置率從2018年的5.2%已大幅下降至1.7%。相較之下,全球疫情爆發後,香港和澳洲的辦公室空置率達到10%。

另一方面,消費仍不盡如人意。由於疫情遏制措施,截至2021年9月,零售業和餐飲業分別下降4%和13%。不過,零售和休閒娛樂的流動性自2021年6月驟降後已經可見明顯反彈,加上振興五倍券已經發放,2021年底消費有望重拾動力。

資本流入不再集中於股票和熱錢

臺股在前段時間表現不俗,但現在由於美國聯準會即將縮減購債規模和對科技股產生負面影響的預期,臺股近期面臨較大阻力。與此同時,中東國家地區在臺發行債券規模較大,國際版債券第三季增加12%。截至2021年10月,股市累計資本外流190億美元,但整體上今年仍保持100億美元的正流入。這是與過去相比的一個轉折點,表明海外投資者對新臺幣的強勁需求已從股票轉向直接投資和商業,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

因此,我們預計外國投資者對新臺幣的需求將繼續增加,而新臺幣也將繼續面臨升值壓力,但主要來自外國直接投資(FDI)。不過,鑑於疫情爆發後臺灣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重新啓動,新臺幣面臨的上行壓力可能比過去小。隨着隔離措施放寬和取消,跨境流動將會加快。

通膨是明顯風險

面對全球環境的不確定性,臺灣央行應該會繼續保持貨幣政策不變,因爲目前沒有立即支援經濟的必要。臺灣面臨的風險是經濟過熱、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和全球供應鏈日益分散帶來的輸入性通膨。此外,聯準會縮減購債規模會給央行帶來壓力,但2022年之前不會發生。另一個主要擔憂是充足的流動性和經濟成長而導致的房價急升,政府可能需要進一步緊縮政策來抑制房價上漲。

前景光明但存在挑戰

總而言之,由於出口和投資蓬勃發展,我們預計臺灣經濟將會克服疫情對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短期內仍有幾個關鍵挑戰。一是疫情爆發後,科技與非科技行業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此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氣候目標需要大量投資。最後,雖然全球更加關注供應鏈安全問題應該有利於臺灣的出口和投資,但因爲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規模及佔比仍然較大,這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