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無力、走路晃易跌倒 醫建議:快做基因檢測揪罕病

罕見神經肌肉疾病易混淆,且初期症狀輕微不易察覺,醫師建議,若常跌倒、起身或站立困難、走路越來越慢甚至走不動的情形,儘早做基因檢測。(示意圖/Pixabay)

高中女生艾爾莎(化名原本身體健康,有一天突然感覺腿部無力、背部疼痛,走路越來越慢,原以爲是自己太累,但慢慢地、連站立都有困難,到處就醫的她,卻遲遲無法找出爲何雙腳肌肉日漸萎縮的主因,直到某日出車禍送醫,醫師與護理師才警覺把她轉到神經內科總算正式確診爲肢帶型肌肉萎縮症。

本身也是肌萎症病友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陳燕麟說,罕見神經肌肉疾病類型多,但因臨牀症狀相似,病友多半不知道該去哪一科諮詢,經常在各大醫院診間流連數年仍找不到病因,不但造成病友身心交瘁,也延誤治療時機,造成肌肉功能受損而難以恢復的遺憾。

罕見神經肌肉疾病易混淆 且初期症狀輕微不易察覺

陳燕麟醫師表示,除了症狀相似、不容易確診外,罕見神經肌肉疾病在發病初期的症狀較輕微,許多病友不易察覺或容易忽略疾病警訊。像是舉手越來越無力、雙腳無法跨大步伐,或坐下起身時常感到無力等,多數人可能誤以爲是年紀大退化,或是腰椎壓迫、骨頭問題,因此多選擇去推拿或到骨科、復健科就醫,以致於輾轉在各科診間數年,最後才順利被轉介到神經內科就診。

肌萎症是一羣多樣性肌肉退化性疾病的統稱,根據影響部位分成不同類型,目前國內盛行率約萬分之一,推估全臺約有2,300人罹病。由於罕見神經肌肉疾病初期症狀不易察覺,但若置之不理,一旦肌肉受損嚴重,將無法回覆到原本正常功能。

陳燕麟醫師建議,若出現起身困難、舉手無力、走路搖晃、容易跌倒等疑似肌肉無力的症狀,可以先做些平日較感吃力動作自我檢測,例如快速蹲下起立或一次踩跨2、3階樓梯,若與同年紀者比較後發現肌肉功能較差,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視情況進一步接受基因檢測,才能及早確診並選擇適合藥物或照護方式,以減緩肌肉功能持續惡化。

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陳燕麟建議,若出現疑似肌肉無力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圖/耕莘醫院提供)

同是肢帶型肌萎症病友的陳燕麟醫師,勇於分享自己罹患罕病的心路歷程。原本是愛運動陽光男孩,同樣經歷過輾轉各科纔好不容易確診,卻發現這是個開刀也無法治癒的疾病時,他也曾久久無法平復心情,但後來選擇不跟命運妥協、轉換心境,開始鑽研罕見神經肌肉疾病,希望能透過病理科檢驗技術來幫助更多病友。

至於在高中時發病的艾爾莎,樂觀主動分享自身經驗,希望能讓大衆醫護人員更瞭解這個疾病,也幫助目前仍在各科診間輾轉流連的病友們,沒想到第一個受惠者竟是她的親弟弟。原來她的弟弟也在高中首次發病,艾爾莎立刻請家人帶弟弟到神經內科就醫,幸好很快就確診並得到很好的照護,省去輾轉流連各科的奔波辛苦。